《蒹葭》教学设计(姚晓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在水一方》】
启功曾说,唐人的诗是嚷出来的,宋人的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那么唐以前的诗歌呢?(学生回答)
《诗经》作为最古老的歌谣,是一千五百年前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人们借歌声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所以我们刚刚听到的《在水一方》,很像最初《蒹葭》配乐而歌的情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去聆听华夏先民最朴实生动的声音。
二、朗诵悟“从”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蒹葭》,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请三组学生分别背诵三章,提问:这首诗为什么朗朗上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7550/19b0709d26ebe257.jpg)
明确: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四言为主、句末押韵
3.截取片段,感受重章叠句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7550/ab90c4c13b4c3f1d.jpg)
①慢读
问:黑字部分是主人公逆流而上的过程,应该用什么语速读?读出什么效果?(学生试读)
明确:读出道路艰险曲折,逆流而上的艰难
②加字读
问:主人公苦苦寻觅,如果让你加一个语气词进去,你会选择加什么?
例:溯洄从之,哎!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哎!宛在水中沚。(学生试读)
但诗歌是不能随意加字的,把感叹词去掉,把感叹的情绪放进原诗中。(全班齐读)
明确:
重章叠句:
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
②诗意层层递进,有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令人百转千回、回味无穷。
4.朗读全诗,研读句末押韵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7550/dc252d10bbc3d787.jpg)
问:我们再回到原诗,观察三章的末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明确:
①第一节ang韵:开口度极大,读来有一种开阔昂扬之感,路途虽远,但时间还多,刚开始寻找伊人的追寻者内心充满了希望。
②第二节 i韵+平声:开口度变小了,调子也从阳平变阴平,这种上行的调子,有一种前行吃力的感觉。追寻的路途变得阻碍不易!
③第三节 i韵+仄声:开口度还是很小,而且调子变成上声调。ī í ǐ声调似乎逐渐弱小和不确定,主人公似乎越发迷茫。汉语中这曲折的上声调正好似追寻者曲折受阻的路途。
通过以上三段的韵脚分析,我们发现在诗歌中换韵,换的不仅是韵律,换的更是情绪。
5.男女二重唱,还原意境
三、画解“伊人”
1.展示图画
读着读着,老师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像。我收集了几幅同学的画作,你们仔细观察,哪幅画更符合《蒹葭》的意境?(学生发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7550/c0f4496cf9a2f723.jpg)
学生提出质疑:
①两人对望,并不符合诗歌“单相思”的情境。
②渭水河边不应该有连绵起伏的高山,不符合诗歌实景。
③仅有追寻者,不见“伊人”,是否画错了主角?
学生发言总结:
图①:《蒹葭》讲的并不是“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两情相悦,而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单相思。
图②:群山不是实景,将其理解为追寻者面对重重阻碍的内心外化,更浪漫。
图③:追寻者寻觅而不得,迷惘却坚守,他才应该是画作的主角;“伊人”是一个神秘飘渺、可望不可即的形象,她或许在河岸,又或许只在追寻者心中!
2.“伊人”的多义性
问:让主人公寻寻觅觅的“伊人”,除了是一位爱而不得的女子之外,还可能是谁(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37550/b6f2b9b32c6929a7.jpg)
明确:
“伊人”可以是一个挚爱的女子,知己,一位贤德之人,甚至是抽象化的理想,美好的心中所念。朦胧的蒹葭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品读的空间。
“伊人”是模糊的、神秘的、多义的,但追寻者的身影是确切的、具体的。主人公的“从”因伊人的“宛”而起,却不因“宛”而休。这样义无反顾的追寻,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孔子面对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的现实,
却依然周游列国,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追寻的伊人叫“仁”。
屈原直言进谏、惨遭流放,
却依然宣言“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追寻的伊人叫“美政”。
鲁迅笔耕不辍,
面对流言与暗杀,
却依然反抗绝望,力求改造国民性,
他追寻的伊人叫“启蒙”。
邓稼先踏遍戈壁,
隐姓埋名二十八载,
却依然穷尽其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追寻的伊人叫“振兴”。
“从”而不得,“从”而无果,
是人生常态;
但从不放弃“从”,
才有可能在芸芸众生中
成就自己的不平凡。
真正的追寻者从来不是饱含希望的,
而恰恰是在没有希望的绝望和困境中,
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反抗绝望、追寻到底!
愿同学们
带着这样的勇气
前行!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仅要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更要做一根柔而坚韧、矢志不渝的芦苇。”
https://mp.weixin.qq.com/s/W4VeJjRRuPux0odWQT-gFQ
https://mp.weixin.qq.com/s/-lELzr8smTYbeDq5z2WP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