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哲思

无声告白:请不要以爱之名,控制我的人生!

2020-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贾创举

“你书架里有《无声告白》这本书哎!”

“呃……”因为没看过,我把脑子像翻炒栗子般,翻了好多遍,还是没印象。

“我很喜欢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师妹把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和亲密关系有点研究的人,那一瞬间我嗅到了一股腥味。

“莉迪亚死了,没有人知道。这是开篇第一句。”她说。

是血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是离不开死亡。我心里不由一个激灵。

《无声告白》

詹姆斯.李,一个一直渴望融入白人种族的华人教授,一心想摆脱种族歧视,却受尽了嘲弄。玛丽琳,一个渴望与众不同的美国女大学生,一心想要摆脱性别歧视,受尽了排斥。他们偶遇,相互吸引,情欲纠缠,彼此满足。

一个意外!内斯投胎出现在玛丽琳的肚子里,结婚、换工作、辍学、搬迁,玛丽琳活成了她最讨厌的样子——妈妈的样子。

一个意外!十年未联系的母亲去世了,玛丽琳在收拾遗物时深受触动,她告诉自己要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为了理想而活,她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去追寻她的月亮。

一个意外!汉娜投胎出现在玛丽琳的肚子里,无奈之下她只好重新回到那个家,回到那间厨房,放弃对月亮的追逐(医生梦),重新拾起那本“烹调书”。

《月亮与六便士》

被妈妈抛弃的巨大恐惧笼罩着5岁的莉迪亚,她整夜祈祷:“只要妈妈回来,我愿意做一切让她高兴的事,我会喝完自己的牛奶,会自觉刷牙,医生打针的时候不哭,妈妈关灯我就睡觉……”然后她的妈妈真的奇迹般回来了!

她兑现承诺接受一切,只为换取母亲的快乐,在某一刻玛丽琳忽然发现,自己的梦想可以通过莉迪亚去实现。于是母亲的医生梦,父亲的社交梦一起涌向她,她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所有的关注都倾注在她身上,她承载着父母所有的期待。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无声的呐喊,痛苦的告白,父母根本“看”不见,而他们的关注,使她越来越不堪重负!

《小王子》

“她想起那只曾经优美地降落在一摊树脂里的苍蝇,也许它误以为那是蜂蜜,也许它从未见过树脂。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

淹死在树脂里的苍蝇

一个“意外”!!!莉迪亚死了……

世上有三种鸟,第一种是会飞的鸟;第二种是不会飞的鸟;第三种是自己不飞,下个蛋,逼着蛋飞的鸟。

无论是对内斯和汉娜的忽视,还是对莉迪亚的宠溺,其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用两种极端的形式呈现出来罢了。

这是爱吗?

当然不是!

内斯和汉娜的感受始终不被关注,一直处于爱的匮乏状态,内斯迫不及待的想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汉娜总是躲在别人看不到的桌子下面。莉迪亚被玛丽琳的内在小孩投射,被迫成长成父母理想中自己的样子,而她自己真实感受同样被忽视被扼杀。直到有一刻,她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满足父母无限膨胀的期待时,她意识到她用所有妥协换来的父母的爱即将失去,5岁那年的恐惧再次袭来,巨大的无助感使她彻底崩溃了。

于是,她只能选择自我毁灭。

好在,故事的结局另人欣慰。她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使家庭关系的问题暴露无遗,在经历了一番逃避、指责、争论、冲突之后,这个家终于学会了正确的爱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夏天剩下的日子里,以及以后的很多年,詹姆斯和玛丽琳说话时会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措辞,无论是对内斯,对汉娜,还是互相之间。他们需要说的太多太多。”

这本书评价之所以如此高,或许正是因为,太多人从书中看到了自己。

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和家族轮回的问题上时,我们发现“上海17岁的跳桥男孩”是莉迪亚,《都挺好》里的苏明玉是莉迪亚,《何以为家》里的扎因是莉迪亚…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莉迪亚!

莉迪亚死了…

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要死?

为什么非要她死了,我们才能学会思考如何去爱?

为什么她已经死了,依然还有那么多“玛丽琳”妈妈?

为什么……

其实“莉迪亚”没有死…

因为“玛丽琳”一直活着!

提线木偶

莉迪亚的告白:“请不要以爱之名,控制我的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