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哥讲史记小故事008:双面韩信
历史上,在军事方面,韩信绝对可以位居奇才之列,带兵打仗,也是多多益善之辈。可惜,功高震主,未能有效的调和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加之平时的所作所为过于张扬,说话无遮无拦,最后落得不得善终,被夷灭宗族,可怜、可惜、可叹。
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细细读来,确也可以品出来司马迁先生对其的同情,进一步的考虑到,司马迁所处的政治环境情况,敢于如此来写的,真的是一位史官所能够做到的极致。
古时候,对淮阴侯韩信有两句总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扩充起来,很有启迪意义的小故事。假设将“男人不止一面”的广告词来概括韩信将军,殊为准确。
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很多都是少有大志者,韩将军亦然。只不过在《史记》一书中,在最初的讲述过程中,更多的是描绘其干啥啥不行的状况,这一点,对于今天平凡的你我来说,心理上,是一个很好的安慰。
小时候的韩将军,可以说,家里没钱,在操守方面,也没有办法被推荐为官吏,也不能做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只能厚着脸皮混吃混喝的。时间长了,大家都嫌弃他,而不自知,有一次到了饭点去混饭的时候,发现人家提前用过饭了,别说正式的饭菜,估计连点残羹冷炙都没有了,脾气不小,大怒,撇下一句话:“老子,再也不来了”(在心理上,还是缺少一些疏导,或者说其老师对他的教育过于偏重军事方面,在为人处事方面,有点欠缺了。联想一下,孔圣人为什么被尊为至圣先师,光一句有教无类就牛气冲天了)。
气鼓鼓的跑出去,饿着肚子,跑到了河边,想着钓上两条鱼来充饥,也是可怜呀。
有一位善良的老妈妈,正在河边浆洗衣服(当时的生态真好,村镇旁边的小河,竟然也没有太大的污染),这位老妈妈识人相面,看到其样子就知道还没有吃饭。
一连数日的支援给他点吃的,算起来,在秦朝苛捐杂税的“照顾”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位普通的老妈妈,家里又有多少余粮呢?估计,也就是饿不死,撑不住,这小子真行,就这样凑合着、瞎混着,在等待什么吗?
有一天,可能是老妈妈送的饭菜很合胃口,吃的很开心,发自内心的说出几句大话:“我说老妈妈呀,改天发达了,一定会好好的报答你,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我坚信,确信无疑。”
老妈妈笑了笑:“哎,看你小子,长的是人高马大的,腰间还挂着一个铁片片,不去建功立业,天天在河边,看着我们漂洗衣服,我是可怜你,才施舍给你点吃的,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回报,再者说,改天究竟是那天呢?”
一句敲醒浪荡子。韩信如当头棒喝,眼前直冒金星,心里想着:对呀,对呀,天天这么混,等啥子呢?
难道天上会掉馅饼吗?估计难。
大丈夫何以立身天地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此别过。
在少年间,还有胯下之辱,和本文关联性不大,略过。
后来,应征到项羽军中,基本不受重视,很多建议和计策都不被采纳,失望的很,再者说,项羽在性格上的直来直去,每一位和他接触的人,都能够轻而易举的看透。韩将军发现了这一点,经过斟酌,感觉在这里存在的意义不大。
良禽择木而栖,跑到了刘邦处。谁承想,在这里也不太受重视,只给了一个看管粮草的小官职(初上天庭的孙悟空何其相似?),估计在当时的刘邦眼中,给这么一个官职,也是不小了。
不过,在此期间,韩将军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喝酒聊天,迅速的将自己胸中的才华进行了卖弄(卖弄一词,此处毫无贬义,毕竟在古时候,毛遂自荐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晋升的途径),特别是引起了刘邦的发小之一——萧何的赏识,在汉王面前,多次推荐。
回馈的有点慢,让韩将军内心迟迟看不到升迁的希望,加之思乡心切,再一次的有了退意。
说走咱就走呀,风风火火闯九州呀,跑了,据说还是在一个月光照耀下的,晚上,拎起之前收拾好的包袱,招呼都不打一声,突然就跑了。
猜想,萧何安排属下去邀请其喝酒聊天,才发现人已经不见了。萧何,何等了得,知道韩信是何等人才,跑了,被他人启用的话,威胁就太大了,顾不上给汉王打招呼,骑着马就开始了追逐(据说有一幅很有名气的国画《萧何骑车月下追韩信》,价值不菲,哈哈哈)。
虽说跑的是人困马乏的,结果还不错。
追上之后,好好的进行了封官许愿,这一次可是画了一个天大的饼子(看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好说歹说,连拉带拽的把韩信“哄骗”回去,接着又去好好的做了一通汉王的工作,刘邦在情商方面,确实属于段位等级最高一阶,心悦诚服的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拜将仪式,也为后续的楚汉相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战争中,韩信多次被游说、策反,不成功的理由基本都有汉王对其不薄这一条)。
具体的战争细节,就不详述了,反正是大展拳脚,尽情的放飞了自我。
当然,在项羽被收拾掉之后,齐王韩信很快就被用计变成了楚王,随后更是被刘邦所说的巡游云梦泽,一下子从王变成了侯,可以说软禁在了天子眼皮底下。因为说话的不谨慎,惹祸上身,最终竟然被汉初最阴鸷的一位妇人——吕后所杀,正所谓:当断不断,必为其乱。(功高震主时,翩然抽身去,多少人可以做得到呢?)
必须借用《史记》上的言语,言简意赅:“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在军事多么果敢、有谋略的一位,在人际的争斗上,竟然如此之犹豫。
读史总是会假想诸多,正反双面,差异真大。
试问今人,又有几位可以做到,双面切换自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