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高考

2019年高考地理常考的10大热点知识点

2019-04-15  本文已影响130人  71ada2bfaa45

摘要:今天文都高考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常考的10大热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微信关注【文都学业规划】

       QQ号:715254308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从热力环流可以看出,冷热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从而促使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由此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要认清影响风向的三种力的相互关系。

  ②不同情况下风向特点: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3、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4.风的形成:

  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5、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①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

  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

  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3)判读规律: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 (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 (中心为下沉气流);

  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③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A.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7.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

(1)概念:

  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

(2)锋面的特点:

  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

  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

  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8、影响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9、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判断南北半球→判断热量带→判断雨型。

(1)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

  各月均温在10℃(或15℃-有分亚热带沙漠划分时)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①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②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③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④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总的来说:热带季风比热带草原雨量多

重点区别: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

  ①前者年雨量1500-2000mm而后者 750-100mm;

  ②前者的雨季是突变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渐变的;

  ③前者月降水量超过3个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过3个月。

(2)亚热带气候类型:

  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10℃,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①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它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

  预热不同期:重点区别: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

  (3)温带与亚寒带、寒带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②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④针叶林气候:最热月均温在10-20℃之间,分布在北纬50°~70°N,受极地大陆(海洋)气团控制,冬寒长夏短暖

  ⑤苔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10℃之间,分布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

  ⑥冰原气候:最热月均温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

  有无降雨的区别。

重点区别:

  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前者有明显雨季(2-3个月),后者没有。

(4)注意区别下列气候:

  ①“热草”与“热季”:“热季”年降水量>1500 mm,月降水也多于“热草”;

  ②“亚季”与“温季”:“亚季”最冷月>0℃,“温季”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温季”与“温大”:用月降水量区别,“温季”有2个月降水量>100mm。

  ④“温海”与“地中海”:“温海”最冷月>0℃,最热月<20℃,降水分配较均匀,冬雨较多。

  ⑤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与北半球的“亚季”:降水柱状图特点相似(七月多雨),气温曲线不同。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阳辐射:

  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垫面:

  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

  ①海洋与陆地: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 高月在7月,最 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较集中。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分配较均匀。

  ②地形: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盖地不同。

  ④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⑶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

  ①大气环流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显着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通过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环流导致各地的降水时空分布,与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种气候类型(水热组全类型)。

  ②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⑷人类活动:

  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温度升高),向大气释放热量(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A良性的:

  a.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

  b.人工造林,使风速减小,气温降低,湿度增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B恶性的:

  ①围湖造田、排干沼泽,使生态平衡破坏,气候恶化;

  ②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导致尘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气候恶化。

  ③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