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银杏”能保存多久?

2019-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笑言笑说

一株“千年银杏”近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它高耸处深山中的庭院,正值深秋,满树金黄,宛如琉璃世界。据称,这株银杏是唐朝时期李世民亲自手种,千百年的风雨给它赋予了绝妙的故事。

你看,它有美景,有历史,就可以有故事,产生了艺术品价值,有了意境。怪不得很多人流连于此。

其实,这只是一棵树而已,犹然如此。神州大地曾经有很多的事物,如果留传至今,都可以有比这株银杏更好的故事和意境,让当世海内外之人侧目而萦怀不忘。比如,古建筑,名人故居,雕塑,字画,艺术品,等等等等。

可是为什么没有找到它们?

原因可能是以下二者之一:我们还没有发现更多类似的事物,或者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好地保护好它们并保存下来。如果是前者,我觉得心下稍慰,但在当前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可能不会有而未被发现。

我去欧洲,看到巴黎、伦敦市区很好地保留了几百年前的建筑,斯城斯世,觉得奇妙不已。我们似乎保留了五六千年的文明传统和文化传承,但需知我们破坏掉的也奇多。我们对于过去文明载体的保留,相较于世界,水平如何呢?可能要打一个问号。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更好的保存它们呢?或者说,为什么它们很多被破坏掉了?

国家不重视?人们的保护意识太差,观念欠缺?可能是吧。这只是表面的、直接的原因。

我想到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一个对于过去建筑、草木等的价格发现机制,让人们一看到它们,会觉得这是珍宝,毁之可惜。

不是吗?保护它们的好处,哪怕有万分,我都没法享受一毫;毁坏它们的坏处有万分,我却能享受到一分好处:我可能就干了(破坏它们)。毕竟,千年的风雨和故事关我何事?我不是彭祖,我只是眼前苟活的一个凡夫俗子。

破坏者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享受不到保护它的好处,就破坏掉了。

更何况,它们多处在老城区,面临地方经济发展的竞争压力,毁掉就毁掉吧,反正我只做两任县令,“民以食为天”嘛,为了民众的肚子有什么不可以。

你看,无可厚非嘛。

怎么办?我想长远期间,价格发现机制。怎样建立?

很复杂,说来话长,但是有几点必要条件。

要有较为清晰的产权界定。我的四合院我做主,可以建设,可以自用,可以传世,可以卖掉,由我家全权定夺。如果县令可以随时征用,就是我做不了主。此时,县令征用后往往会随意毁之;我也不用费心去保护了。这一点很关键,但很难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神州自古是这个传统,而非“风进,雨进,国王的马车不能进”。

要有较好的交易市场:国家有监管,且不征收过高税收等费用。这一点也很难,人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障目,况且在国内不稳、国库缺钱、独夫皇帝时尤其难以做到。

所以,毁就毁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小民不担天命”,大家很聪明,默认于此,都相互无可指摘。

但是,我们的后代会怎么想?

别忘了还有一双凛然的眼睛在看着我们,那是历史自身。

善待它们吧,用科学技术,用制度。

(2019-11-2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