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想法

不要盲目地四处凿井,而要找一口合适的井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杨小羊_ba17

近期在读《哈佛凌晨四点半》(韦秀英著),真实购于2014年4月23日合川新华书店,当时是一口气读完的,至于感受已经模糊不清了,隐约记得给朋友推荐过此书,很励志、很振奋。

很赞同哈佛的一句励志箴言: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无数的坎坷与障碍在等待着他。而在哈佛,教授们常把一句西方哲学挂在嘴边:“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身边总会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梦想常常会因他人二变化。当这种梦想实在是实现不了时,又会追寻其他的梦想,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对于这种做法,我不做肯定或否的判断,读了著名文学家爱默生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在图书馆看到的故事,也许你自己就会有答案。

有一只秃鹰,成天无所事事地在空中飞翔。它看见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就梦想自己也有一天可以在水中漂流;它看见马儿在草原狂奔,自己也渴望有一天能这样······

有一回,秃鹰路过皇宫,看见国王非常宠爱一只黄莺,于是,就跑到黄莺身边套近乎:“黄莺,黄莺,国王为什么会如此喜欢你呢?”

黄莺道:“那是因为我唱歌唱得好,所以,国王才喜欢我的,会经常给我准备好吃的,还常用珍珠来装扮我呢!”

秃鹰对黄莺十分得羡慕,它想:“我也一定要得到国王的喜爱。”于是,秃鹰就飞到国王的寝宫,开始大声歌唱。

当时,国王正在睡觉,秃鹰的叫声把他吓醒了。于是,国王叫属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在搞怪。听说是秃鹰之后,国王感到特别恼怒,命人把秃鹰抓了来,并扒光了它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不已,原本受到国王青睐的美梦被粉碎了,还带着一身的伤痕。

看完这个故事,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曾经的我们以为有满腔热情,便机械地模仿他人,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我常常认为,决定一个人成长速度的是深度,而非快度。就像一棵树,从树林里移栽出来后决定它成长的首先是适合自己的土壤,然后要靠自身将根系深深扎入土壤,汲取更多的养分,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这在哲学上就是内外因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就是兴趣和动机的作用,只用充分激发个人的内在欲望,才会更积极更主动的去努力。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你无法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不是因为你声音不够大、长的不够美,只是对方根本就没有睡,不愿意醒来面对罢了。

在这个有点尴尬的年龄,如果还在四处凿井,往往会像上山的猴子那样一无所获;如果是被移栽的树,那就趁着雨季,疯狂的汲取养分,用力的向下扎根,唯有自己不断的成长,枝繁叶茂了,才有机会去保护想要保护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