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海泩🥑待复审散文简书作家文学梦散文✨满天星

1902—1926:曾祖父的考霸之路和从政之旅

2023-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溪边芳草

第一次考试

1902年秋,清政府举行了科考试。这也是清朝政府举行的倒数第二次的科举考试。1904年7月的科举考试是最后一届恩科考试,即癸卯科考试。隔年,清廷便宣布废除科举。至此,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寿终正寝。

在此次科举考试中,29岁的曾祖父王庚堂在第九场参加考试,以第268名的成绩,取中举人。当时的主考是饶芝祥,江西南城县人,进士出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在这里提一下饶芝祥之孙饶平如,黄埔军校第十八期学员。2013年,91岁的饶平如出版了《平如美棠》一书,以寄托对亡妻毛美棠的刻骨思念,引起轰动。里面有几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时间张开黑洞一般的大口,把我家族中的长辈和平辈,把我的爱人挚友又或者一时为伴的故旧一一吞吃进去。如今的我独行在这张大口之外,赶在未来之前,想要把这些还存留在我记忆中的往事,奋力摹写下来,以作为对他们所有人的纪念。

举人只是个学历,并不能因此而做官,在此后的日子里曾祖父在直隶广平府学堂当教员,时间大约在1903年---1908年。

第一次参加竞选

1906年,清末新政施行,庆亲王奕劻颁布命令:“立宪国官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立法当属议院,今日尚难实行。请暂设资政院,以为预备”。1907年,并促各省速设咨议局,慎选公正明达官绅,由各属合格绅民,公举贤能为议员。

1909年8月, 36岁的曾祖父通过公开竞选,当选省议员,就任陈情建议委员会成员。当时当选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选用”和“公举”,“公举”即是带有竞选性质的活动,曾祖父当选的方式是竞选。当时的文件显示,广平府共选出了七名代表,分别是:永年代表王庚堂、宋桢;曲周代表路尔修;鸡泽代表王培心;磁州代表王宝生;邯郸代表郑长善;肥乡代表张作梅。而曾祖父参加的陈情建议委员会一共七人:王法勤、徐睿光、孟昭文、王庚堂、吉安、马汝典、徐莲峰。

1909年10月14日,也就是宣统元年,直隶咨议局会议在天津开幕,并开始运作。1909年10月至1912年5月期间,是当时直隶省的最高议事机构,主要负责直隶省的政策审议、咨询、选举、批淮预算等,共有140名议员,曾祖父就是其中之一。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5月31日被直隶省临时省议会正式取代。

第二次考试

北洋法政学堂是满清政府末期成立的。最初学堂设专门科,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法律学校规制,学制6年(预科3年,本科3年),本科分法律、政治两系。另设职、绅两班,职班为司法科,绅班为行政科,属于在职进修类别,学制一年半。

1909年,曾祖父在职期间,进入北洋法政学堂司法科进修。1910年,也就是旧历庚戌年,38岁的曾祖父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并参加全国性的法官考试,荣获优等第97名。曾祖父的毕业成绩单上这样写到:王庚堂,字西垣,年三十八岁,直隶永年县人,举人,北洋法政毕业。世居永年县西张寨,通信处广平府城内南街兴盛馆。曾祖父王惠,祖父王万魁,父王桐,弟王书堂、王致堂,妻李氏。庚戌科第一次考试法官取中优等第九十七名。

另外,该学校曾六易其名: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北洋法政学堂、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北省立法商学院。后来,学校和学生一同转入南开大学。

第三次考试

1913年12月, 为了整顿地方政局秩序,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北洋政府颁布了《知事任用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县知事试验的正式施行打基础。

1914年2月--1915年4月,北洋政府共举行了四届考试。考试条例规定,曾任简任或荐任官满三年以上者,及在国内外大学或专门学校学习法律、政治、经济学三年以上者才有资格考试。

彼时,已是辛亥革命胜利后两年,曾祖父随着咨议局的解散而“待业”,在家从事私塾教育,赚取学费养家。曾祖父有在省咨议局工作经历,且有法律专业证书,因而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以42岁“高龄”参加知事选拔考试。

考试分为第一、二、三试。第一、二试为笔试,第三试为口试。其中,第一试考国文,第二试分行政职和技术职两种。行政职考宪法大纲、现行法令解释、策问、文牍;技术职就考试所需技术,按考试人的学业分别考试。第三试由典试襄校3人以上出席,就应试人曾经笔试各学科进行口试。成绩计算和划分等级与高等考试类似。考试录用人员,按照所考科目,先到有关官署学习,然后以成绩优良者作为候补,由政事堂铨叙局注册备案,按照委任职任用程序令任用。

当时,报名总人数突破了3万人,最终录取的人数为6000余人,其中保荐免试的接近3500人,余下的2500人通过考试录用。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此次考试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从它的部分考试内容来看,其现代性和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1914年9月19日,42岁的曾祖父,在一二试中脱颖而出,有《申报》的公示为证:入榜县知事,名列直隶省第17名。

1914年9月27日,《申报》公示第三试成绩,也就是最终的成绩:第一批共录取甲等186名,乙等508名,曾祖父以位居乙等第162名而被录取!

从政之路——任职新安

1915年初,曾祖父到任河南新安县知事,时年43岁。那时,还沿用清朝的称谓“知事”,后来改称“县长”。

新安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东接洛阳、孟津,西邻渑池,南交宜阳,北界黄河,与济源市和山西省垣曲县隔黄河相望。得名在秦始皇元年(前221),也就是一统六国那年,这种古县在河南比比皆是。

“新安”是个好名字。然而到了近代,清末到民国初,新安作为豫西匪患严重的一个县,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军阀混战,匪患四起,老百姓自然成了鱼肉,任人宰割。甚至“县署巡路和捕役也多被戕害”,新安所在的豫西地区简直是人间炼狱。

除了匪患,民国初年,河南大旱,“麦已枯藁,秋禾未播。哀鸿遍野,因之流民变为游民,游民变为土匪。”“开封饥民已达3万以上,为饿殍者每日约有百馀。”“人吃人已数见不鲜也。”1915年,河南全省受灾的县份有34县,土地总面积达2千多万亩,而北京政府仅拨款3万元作为赈济。

在任不到一年,曾祖父做了以下几件事:其一、抵御土匪。“流寇攻邑城,知事王庚堂以城北垣阻慕容山下。”据家族老人说,曾祖父组织乡绅和民团,数次击退匪寇,保护地方百姓生命财产。其二、兴办学堂。首任知事曾炳章在城隍庙西邻修建“乙种蚕校”,曾祖父接手后,继续进行建设,扩建为农校,后又改第二高小校。其三、抗击旱涝灾害。旱发生时,灾曾祖父自己捐献俸禄,并发动乡绅捐资,调动各种资源抗击旱灾。后来,水灾又至,他利用县府资源赈灾,并申请上级救助。这些在县志均有记载:“王庚堂,字西垣,永年举人,民国四年署任知事。布衣蔬食,实心任事,听断如神,不畏强御。时东门外及羊义宫水磨等处被水灾,公先捐放急赈,复力请上宪赈洋二千元。民甚德之,末几以忧去”。

好一个“布衣蔬食,实心任事,听断如神,不畏强御。”读着读着,不免有泪目的感觉,他老人家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政之路——履职林州

1915年末,曾祖父因母亲去世,回家丁忧,他履职新安县知事不过一年时间。守孝满三年后,即1918年,曾祖父被调任河南林州任承审员职务,时年46岁。按照级别来看,应该比原来的县知事低了半格。

北洋政府时期,兼理司法事务的县政府,设承审员,帮助县长审理诉讼事件。承审员由高等法院委任,员额至多三人,由谙熟法律者为之,审判案件,由县知事与承审员共同负责。承审员之下,设书记员一至三人及承发吏、检验吏等,均受县知事与承审员的监督。属于初级管辖案件由承审员独自审判,由其本人负责,属于地方管辖案件,得由县长交由承审员审理,由县长与承审员共同负责。

由此看来,曾祖父的这个职位,跟他北洋法政学堂的毕业生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法律专业,科班出身,从事的也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他在这个职位做了将近三年,即1918年--1920年末。在此期间,林州匪患也极为严重,地方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土匪,有的土匪还攻入城中劫掠,可见土匪之猖獗。

曾祖父到任后,面对着很多繁重的诉讼任务:“讼案滞积,诉讼甚繁。”而县知事“多趋重行政,司法事务,不暇兼顾”。据家族老人讲,曾祖父带领有限的几个人,夙兴夜寐,秉公执法,处理了很多积案、大案。面对利诱、威胁,曾祖父毫不畏惧,由此,也得罪了很多地方豪绅和权贵,曾有人扬言要他的命。曾祖父也曾言讲“乱世当差,脑袋就像挂在裤腰带上”。

这两年多任职时间里,他和三任县长合作过。分别是朱希云、朱介曾、宋鹤青。

这两年多,匪患、自然灾害、军阀混战、人身威胁,乱世里保命原来很奢侈啊!

赋闲在家——造福桑梓

1920年,曾祖父去职林州,过上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不用漂泊的岁月。1920--1924年,他赋闲在家,生活相对平静,曾祖父利用其影响力参与地方管理,参与民间纠纷的调解,同时又干起老本行---自办私塾教学。至今,我们这里还流传着一些和曾祖父有关的逸闻趣事,诸如:调解滏阳河浇灌用水分配问题、诉讼调解、为乡亲减免税费等。河北邯郸市永年区洞头村现留存一座“免粮碑”,曾祖父和当地乡绅阎随轩一起谋划此事,最后那位阎随轩先生出马,一级级申报,经过“县、省、内务部、财政部、大总统”逐级核准,使“豁除免粮”行动得以实现。碑文如下:

自古河流经过之地,不有利必有害。我洞头村居洺水之阴,迫近洺水,向未沾利,而近年以来受害滋甚。襄者洺水西北蜿蜒而来,至村南又折而西北,由村后东下。河套之间,广袤四五里地肥沃:我洞头人民凿井耕田胥在其中,事畜之用,租税之资取足,于是雍雍而乐。自前清光绪二十年以后,河流变化无常,河套之地,日见侵损。至中华民国六年,洺、沙、滏、漳四水俱发,而洺水尤汜滥,河套之地跌毁殆尽,水落后遂成沙滩,本村花户地计七顷五十亩化为乌有矣。地之不存,粮将焉出?花户不免流亡,催征遂至无着,村中赔累不堪,共为扼腕。

村人阎随轩先生目击心伤,乃查堪花户地亩,并绘图说穷,昼夜不辍,呈之县长,请转呈上宪,豁除滩地钱粮,以纾民困。当是时,国家多难,财政大窘,当道日思扩张租税,犹虑入不敷出,及县长以免粮呈上,到宪均有难色。随轩先生闻之,由本道而省而京,南北奔驰,谒见列宪,指陈民庶艰难状,往返几千里,经历逾二年,卒蒙内务、财政两部于八年十一月三日呈准。大总统豁除粮钱以纾民困,旋由永年县奉省长准内财政两部,奉大总统令,咨转迭令,遵照到县,所有滩地七顷五十亩已经按照花名豁除,永不完粮。

庆福等爰将此事始末撰记刻石,用垂永远,且以志随轩先生之功于不忘云。先生姓阎名鸿宾,字随轩,世居洞头,前清廪膳生,曾充本县县议会议长。

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新安县知事王庚堂撰

法政毕业邑增生张持身书丹

村长武庆福暨免粮花户武长有等立石

中华民国九年十月中旬谷

从政之路——赴任唐山

1925年,由于我爷爷出生了。此前,曾祖父已经有了五个女儿,对于没有男丁的曾祖父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本来,立志不再外出谋事的曾祖父,为了给爷爷打下好的基础,毅然决定外出谋份差事,于是,他赴任唐山法政督办之职,大约相当于省派巡视员之类。

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均有临时设置的机构,比如督办,主要职责是贯彻上级精神,保证决策落实。如:币制督办、税务督办、赈务督办、法政督办、各地商埠督办等。不难看出,对于贪官污吏来说,这是个捞钱的肥缺。而对于两袖清风的曾祖父来说,就成了费力还得罪人的职业。关于他在任内的工作情况,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上任仅一年半时间,1926年,曾祖父“因病卒于任上”,这是很小的时候我们从曾祖父的碑文上看到的,后来碑遗失了,再难考究曾祖父这段时间详细的经历了。依稀还记得碑文最后几句“天吝其遇,又吝其寿,令人扼腕叹息。然其清正廉明,襟怀坦荡,令人钦佩。”再多一点的碑文,记不得了!

关于曾祖父去逝的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如碑文所刻“因病卒于任上”。第二种说法来自于跟随他的家族老人之口,说“俺大爷性太直,得罪人啊”;还有见过曾祖父遗体的家族老人说:曾祖父遗体运回来时,面色发青,似乎是中毒症状,疑似被奸人所害。

冥冥之中,我总觉得曾祖父一直在庇护我们这些子孙后代。我们这些后代子孙都十分重视教育,大学生层出不穷,孩子们在各地的各行各业中奋力打拼;我们家族的血液里也流淌着他的基因——上进、善良、坚韧、包容!

  曾祖父,在天有灵,请继续庇佑您的子孙,让我们家族人丁兴旺,事业有成,平安顺遂!您的孙辈们给您磕头了!

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首发于头条:https://m.toutiao.com/is/S8syM4F/ 1902—1926:曾祖父的考霸之路和从政之旅 - 今日头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