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想法散文

平静行走

2016-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映日之明

这篇文字,写在2016年过去一半的时候。

这是我只身一人到这个城市的第八年,这是我工作的第四年整。

1.认识新伙伴

2009年,我是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课业负担不算重,宿舍管理不算严,宿舍的姑娘经常晚上彻夜刷剧,白天逃课补眠。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即使平日一无所获,只凭期末突击也足够应付学校的课程。在熬过无聊又毫无收获的两学期后,有一天傍晚我坐公车去超市买闭市前总会打折的面包和熟食,出了超市回头望见超市所在的商圈和商圈后面的小区灯火通明,却显得跟我毫无关系。

那一刻的漂泊感和孤独感,在后来每一个自怨自艾的瞬间,都提醒我,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在这种迷茫又毫无指望的状态下又过了小半学期,有一天我晚上我百无聊赖的浏览新浪博客,无意中看到一位内蒙古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博客,当中记录的全部都是学习的心情、进度和对未来的计划。

她的日志字里行间流露出活力、希望和对自己未来的笃定,我被这种强大的吸引力牢牢地钉在座位上,熬夜翻看了她所有的日志,一把火逐渐在心里升起,烧得我双颊发热,无意中看了一眼立在书桌上的梳妆镜,眼睛在闪闪发光,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第二天我骑车去超市买下我人生中第一本记事本——一本黄色布面硬皮的普通笔记本,足足三百页,在第一页写下:不辜负时间,不辜负自己。然后开始了浩大的每日计划工程。从那天开始一直到大四毕业,我每天坚持在记事本上记下两项:TO DO LIST和SCHEDULE,用TO DO LIST安排自己的每一天,用SCHEDULE进行效率自我检验,每当我在某一个时段后面写下:发呆、上网或者其他毫无““益处”的事情的时候,总是羞愧到无法下笔,在这样往复循环的计划—执行—检验的过程中,直观清楚的看清自己时间利用效率较高的时间段和时间利用习惯不太好的方面,并且逐渐改进。

认识记事本这个新的人生伙伴的那一天,在今天看来,几乎是可以成为分水岭的一天,从那一天开始,我开始尝试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体会到能够计划生活的可控感和逐步实现目标的成就感,这种能够激发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情感,在后来的生活中,成为我认同自己和认同他人的重要来源。

大学毕业典礼那天,我在天津最酷热的天气里去工作单位报道,解决户口和档案问题,大多数同学都在为毕业伤感,努力地为毕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但我对毕业这件事情毫无感觉,毫无感慨,因为知道事实上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但在这天之前的几天,办理各种各样的毕业手续,做离校准备的时候,看了看大学看过的长长的三百多本书的记录,整理出大学时代拿到的各种语言证书和比赛记录的时候,还是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对时间的尊重,知道自己并没有浪掷时间的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轻松感,仿佛这些东西的存在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2.遇见趁早

2014年12月22日,我在没有暖气的贵阳出差,距离我的研究生考试还有四天,在连着三个白天高强度工作,晚上高强度复习的工作日之后,这天晚上我在下榻的酒店旁边的商圈吃了三天以来第一个正经八百的晚饭之后,想给同事买一些手信带回天津。

贵阳是一个特别适合生活的地方,小吃和火锅都好吃到令人难忘,生活节奏慢的让毕业之后一直保持快节奏生活的我艳羡无比,甚至一度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质疑,在城中心的商圈里有一家西西弗书店,那天,我在那里流连整个晚上,遇到了一本神奇的记事本。

翻开记事本,第一页写着五个字:时间看的见。那一刻,我终于为自己从大学时代坚持的生活方式找到了最好的注解。

不记得什么时候读书看到过这样的理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所有事件都可以用一个象限图去分类,这个象限图的横轴的度量单位是紧急程度,纵轴则是重要程度。我们生活里的所有事件都被这个象限图分为四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和不重要也不紧急。

写就这个理论的人说: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完成的质量与数量,是决定一个人生活尺度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很多个疲惫的晚上去健身房换衣服的瞬间,很多个微凉的早晨打开韩语/英语听力的瞬间,都会怀疑自己这样分秒必争做这些事情的意义,但那一刻站在书店里看到这五个字,我突然为自己的坚持找到了最好的注解,也和内心惴惴不安有所怀疑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和解。

虽然那个时间我早都已经准备好了2015年新的记事本,但那天晚上我仍旧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一本红色的趁早记事本,从贵阳回天津的飞机上,我仔细填写了这本记事本的前五年回顾和下一年的计划,这些内容原本每年都会存在电脑里,但在长达5小时的飞行和中转时间里,似乎因为书写的缘故,我对年度计划和回顾这件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而面对记事本最后一页那个一生的计划的时候,我最终没有下笔。

回到天津之后,我紧锣密鼓的完成了年底几乎可以称为摧枯拉朽的工作和研究生考试之后就大病一场,跨年夜整晚都在昏睡。2015.1.1凌晨四点,我从连绵几天的昏睡中醒来,无比清醒。习惯性打开电脑检查邮件的时候瞄到搁在床头的红色记事本,鬼使神差在搜索栏里键入两个字:王潇。

然后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我所坚持的生活方式,有人执行的如此透彻,如此优秀。我花了四小时看完了网络上关于王潇的所有信息,找到了王潇博客和微博,在网上书城里找到王潇的所有书并且下单,有一种四海遇知音的感觉。

3.遇见现在

2016年6月23号,我使用记事本的第七年,使用趁早记事本的第二年。再过两天就是研究生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在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努力复习。临睡前打开微信,看到趁早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征文启事,我打开记事本在当月计划里新的一项:完成趁早征文。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在完成4门研究生闭卷考试,两篇课程论文,一本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和工作的间隙里,以每天几百字的龟速,写下了这篇文章。再过一个月,我就26周岁,这是我在这个城市独自生活的第八年。

毕业第四年,前几年的工作经历一笔带过,每个独自去异乡打拼的人,刚毕业的经历都足够支撑一个20集的励志电视剧,这并没有什么特殊。但每个人都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里,默默的有了一些变化。

在完成这篇文字的两个星期里,仿佛一种魔咒,从不回头的我开始反复回忆。有天开车回家的路上, 看看反光镜里自己的脸,也前所未有的有了一些感慨:时间确实看得见。09年激励过我的那个女生,已经按照自己记事本上写过的计划,远赴大洋彼岸在顶级学府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成为美国的注册心理咨询师,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而当年因为同样看她的博客认识的朋友ANN,在澳洲辗转几年,终于实现梦想,成为卡塔尔航空的空姐,而我,也始终在路上。

那些曾经一起在暗夜里互相打气的我们,都变成了自己认同的那个更好的人。

是谁说励志鸡汤没有用的。

刚毕业的时候,被兵荒马乱的生活逼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住在逼仄的房间里,反复对自己提出质疑,再反复恢复信心。但那时候对于成长有种急迫的需要,也因此在面对自己的时候,生出无数严苛无比的要求,生怕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不够强大,不够坚毅。

随着时间,倒是逐渐变得平和,对自我成长的计划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明白对自己更大的可能性的期待要基于对自己更深刻的了解和更长久的执行去实现,于是逐渐变得坦然。在记事本第一页时间看的见的下面,我又添了一行字:不要让努力只感动自己。于是每天的计划—执行—检查的过程变得更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很谨慎的审视自己,是否有用努力给自己一个交代的嫌疑,是否在变成自己更想要变成的那个自己的路上。

于是逐渐更稳定,也更沉默的生活,面对挫折能够更好地调整,面对成就能够更好地评价,平静又亢奋。很多人说26岁是体力的分水岭,30岁是心态的分水岭,40岁是状态的分水岭,我却一直不以为然。

每一天都是更好的一天,每一天也是更新的一天。在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接触到新的观念、技术的时间里,这些人将永远年轻,永远热血。2016年写下年计划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不是三十岁就停止探索,不是四十岁就停止学习,不是五十岁就停止感受。而是每天都变得更充实,每天都变得更完善,每天都变得不一样,我想这是保持有趣的方法。

与己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