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夕阳映着初升的红日那年那事那人

一位民国晋商的兴衰史――写在祖父百年诞辰之际(第一部分)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47人  军鹏

值祖父百年诞辰之际,我怀着诚挚的心情,眷恋的情感,炽热的思念,深切地缅怀我的祖父。撰写祭文一篇,述祖父之生平,寄后人之哀思! 祖父生前虽壮志未酬,然其福泽仁厚亦佑子孙平安,我辈必秉承先训,砥砺前行。望安息!

一位民国晋商的兴衰史――写在祖父百年诞辰之际(第一部分)                           一

民国七年(1918)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农俗里的“春龙节”。就在这天,我的爷爷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礼教传统的商读家庭。

为什么是“商读”呢?在此大致讲一下,从清朝后期直至解放前夕,在我们这座地处晋东南太行山上的小镇,文风鼎盛,商贾辈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晋商层出不穷,比比皆是。这里的商人们早已对在本县经商不满足了,有实力的和头脑灵活的,早就在河南、安徽、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扎根立足,开拓市场。各种“晋字号”商埠遍布大江南北。有更牛的,把生意做到两广乃至南洋。

这是一段旧中国晋商退出历史舞台前回光返照的真实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

爷爷出生的那阵子,曾祖父却不在家中感受初为人父的狂喜。那时,他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经营着一家店号。祖上也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就经商了,最起码可以证实当时才二十几岁的曾祖父就已经出师且独立门户了。前文提过,晋商在外经商,是有探亲假的,不是想回家就能回家的,(除非丧婚大事)这一点,也是旧时晋商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

当曾祖父从“信客”(旧时一种职业,专为在外的商人与家乡联络的类似于邮差跑腿的人员)口中得知喜得贵子的喜讯时,可以想象一下曾祖父当时何等兴奋呀!自己乃至家族的事业后继有人了,以后一定要手把手将孩子教导成在我之上的商界名流……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曾祖父沉浸在为人父的喜悦中不久,突然有一日身体不适,病情竟然日益严重,那时的医术也无回天之力,不久便暴病身亡,英年早逝,客死他乡!

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的“幼年丧父”,降临在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祖父身上!他的父亲,生前都未曾看一眼自己的亲骨肉便撒手人寰……

这个大不幸才只是开始!曾祖母闻之丈夫在外病逝的噩耗,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打击,终日里忧郁寡欢,以泪洗面。时间长了,竟也得了疾病,没多久,也抛下年幼的儿子,含泪追随曾祖父而去!……

“夫在外充数千里无罪之军,妻在家守数百日有夫之寡”这是反应当时商人家庭状况的写照。丈夫远在千百里之外为家庭打拼奔波,妻子则在家奉敬公婆、操持家务、抚养子女。只要家里的顶梁柱矗立一天,就是希望和财富,一旦顶梁柱轰然倒塌,就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可怜的祖父在一周岁内接连痛失双亲,如此大的不幸像一块巨石过早且无情地向他砸去!

怎么办?高祖父做主,族人商议,只得将这个可怜的孩子过继于他的伯父收养,也就是大曾祖父。

大曾祖父祖母收养了祖父之后,待他如同己出,无半点虐待。吃喝穿戴,自己亲骨肉有的,侄儿也同样有。当然,不听话或者犯了错误,自然严加管教,棍棒底下方成才的家法在祖父身上没少挨。听祖父在世时和我讲:我从小犯了错误,进了家门,我伯母把脸一黑,断喝着让我把门闭上,我还得亲自把门闩抽下来,双手毕恭毕敬地递到伯母手里,跪下,接下来就是一顿门闩,再疼还不能哭喊出来,否则打得更狠。

到了上学的年龄,祖父自然被送去读书。因为一方面是自古以来的文风鼎盛,望子成龙;更主要的则是旧时晋商那条“学而则优商”的理念,孩子将来商海搏击,没文化怎么行?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教育还远远停留在封建社会的那个阶段,虽然在开明的地方早已开创新学。祖父读的书无非就是孔孟之道,死读书读死书,每天在学堂里翻来覆去就是几本《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之类的,先生念一句,学生似懂非懂地跟着念一句,这是“文科”。达到先生任意抽出其中一篇,学生能倒背如流,文科过关。理科则是打算盘,从最初的单一运算到复杂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不知拨拉坏几个算盘,挨了多少戒尺,是为“将来做生意用得着”而吃苦挨打的。什么时候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准确无误,这就算理科优等生了。

祖父自小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是先生口中的好学生。到十三岁时,通过考试及格,祖父高小毕业。

虽然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但这段求学生涯为祖父日后走南闯北转战商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别说在那个特殊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见识,更为他增添了无价的知识。

十四岁那年,祖父和门当户对的祖母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举行了娃娃亲婚礼。(在那个年代很正常,有名无实的娃娃夫妻)祖母的娘家,也是个商人家庭,据说曾外祖父在安徽蚌埠经商。

婚后不久,年少的祖父便接过传承家业的担子,跟随着在外经商的大人,远走他乡,从学徒开始,踏上了他在商海为期将近二十年的经商历程……

这是三十年代初期。

                         

十四岁,对现在来说,还是远远地躲藏于父母温暖羽翼下的幸福时光。可我的爷爷,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下,不谙世事的他,懵懵懂懂地顺从长辈之命、媒妁之言,被封建包办婚姻成功地俘虏。真可谓是“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海誓山盟的表演”式的婚姻恶俗。

那年,在家族里长辈地带领下,一路坐马车,在崎岖不平的太行山道上南下到河南博爱县,转乘火车,奔赴目的地陈州府(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陈州府内有一家山西商号,是我们这里一位商人开设的“晋昌号”。年少的祖父就是从这家商号,从最初的学徒开始,踏上了他这一生中为期将近二十年的商海征途。

旧时的晋商招收学徒,必须有“保举人”引荐,方可入号学徒。保举人,就是在本地商界德高望重且有相当经商能力的业内人士,只有这个人引荐,才是涉足商场的引路人。相当于现在想入职油水部门必须有“后门”。进入商号前,保举人、学徒、商号掌柜的三方签订承保书,承保书大致内容是保举人保证某某某学徒期间各方面尤其是品行和能力,如有不正当行为或能力过于差劲的,掌柜的有权除名。

民国晋商学徒承保书范本

众所周知,晋商实行学徒制。大致介绍一下学徒的标准和条件:

晋商实行学徒制,即申请人需先从学徒开始做起,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转为正式员工。而申请成为学徒的条件也是极其严格的:(1)要有与本商号利益直接相关人士的推荐;(2)祖上三代之内未出现过偷窃、犯罪等行为;(3)年龄在15-20岁之间。(4)样貌端正,熟悉珠算,能写工整的楷书;(5)家中无负担,可以远行。(1)(2)都是基于人品的考察,(3)是基于学徒的可塑造性,商号在选拔学徒后,会进行长时间的考察和培训,除了技能外,还包括道德培训,年纪小的学徒更容易进行教育。由此可见票号对于诚信的看重。

祖父通过一系列入号前的推荐、面试、立保书、背景审核等必要的程序,顺利且光荣地成为一名学徒。

一位民国晋商的兴衰史――写在祖父百年诞辰之际(第一部分)

就这样,祖父在这个商号里开始正式学徒了。在学徒的日子里,可真是受尽了物质上尤其是精神上的苦头。旧时学徒经商是异常苛刻的,这是一个考验和锻炼人的特殊环境,优胜劣汰。学徒是否出班,则根据徒弟自身素质和学徒过程中的各方面变现来定论。有相当机灵聪慧的,三年就可出班,能做到如此成绩的都是人精级别。有的过于愚笨,十年之后只是沦为在商号里出苦力而已。

学徒们在入商号那天起,就已经坠入一张大网,其实都不能说是“坠入”,应该是“自投罗网”。可学徒们乐意呀!因为一旦有朝一日从这张大网中受尽千辛万苦而脱颖而出,前途一片光明!

学徒们之所以甘愿自投罗网,那是因为网内有比网外更好的前程:学徒期满,就可以跑街、伙计、襄理(三掌柜)、协理(二掌柜)、经理(大掌柜)地一阶一阶升上去,前、钱二途皆光明似锦。二是培养,这是最重要的内容。首先是基本的日常礼仪培训就大约一年,然后由更年长资深者进行一对一的培养,其艰苦辛勤,那确实可以用“无视基本人权”进行概括。晋商流行的民谚:“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黎明即起,侍奉掌柜;五壶四把(茶壶、酒壶、水烟壶、喷壶、夜壶和条帚、掸子、毛巾、抹布),终日伴随;一丝不苟,谨小慎微;顾客上门,礼貌相待;不分童叟,不看衣服;察言观色,唯恐得罪;精于业务,体会精髓;算盘口诀,必须熟练;有客实践,无客默诵;学以致用,口无怨言;每岁终了,经得考验;最所担心,铺盖之卷;一旦学成,身股入柜;已有奔头,双亲得慰。”

祖父就属于那种聪慧的。因为他深谙学徒那套潜规则和明规矩,更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听他回忆起那段学徒的日子:每天天不亮,徒弟们哪敢贪睡,睡觉时都是半睁着眼,一有风吹草动或掌柜有点动静,就立马翻身下床,该干啥干啥,这可是靠个人眼力见,不是非等掌柜命令,否则掌柜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起床后,徒弟们争着干活,唯恐没活干,杵子似的戳在那里比打在脸上都疼!你看吧:为掌柜倒夜壶的、伺候掌柜起床的、叠被子的、洒水扫地的、整理柜台的……一派繁忙景象。白天跟着掌柜学如何经商,这方面全靠自己悟,个别愚钝的徒弟学徒十年都未必学有所成。晚上更不能早睡,打算盘、算账、盘货、伺候掌柜睡下了,才敢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上床。祖父说:学徒贵在“勤”,眼勤、手勤、口勤、腿勤。

小娃勤,爱死人!如果连这都做不到,很难出班。

祖父在那个商号里干了五年,刚到二十岁的他通过考试合格,圆满出班。下一步,这就需要把他派到别处的商号“实习”。

实习的这家商号,位于归德府的“正兴号”。才进入商号不久,由于祖父过人的聪颖和对业务的娴熟,更重要的是他那诚实守信、胸怀宽广、尊师重道的品格赢来周围商界同行的交口称赞,很快就升任“襄理”。

这可真是年轻有为,后生可畏!

祖父的旧照,民国三十一年摄于上海

转眼离开家乡六年了,祖父才算带着傲人的成绩荣归故里,和祖母举行了正式的事实婚姻。走亲访友、孝敬长辈等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条,体贴入微,深得族人和乡邻赞不绝口。

短暂的探亲假归来,祖父又回到正兴号,投身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后来几年里,随着他的职务的升迁和业务扩大,先后在河南商丘、安徽阜阳、亳州经商。那时的祖父,已经是掌柜级别了,并且也带了徒弟。他作为掌柜,以身作则,言行举止无时不在影响着徒弟们,对徒弟赏罚严明,做得对的有奖励,做错了事却毫不客气!有次夜里他起床,闻到一股什么被烧着的气味,循着味儿查探,才发现有个徒弟抽纸烟以后睡着了,烟头把被子一点点烧着了。祖父顿时火冒三丈,不由分说,过去把这个徒弟揪下床来一顿暴打,打完之后,徒弟吓得战战兢兢自觉跪在地上,听候师父处置。祖父看着眼前可怜又可恨的徒弟,火气小了一大半,心平气静地教育徒弟:打你屈不屈?!小小年纪就吸烟(这是严重违反学徒规矩的),再说了,咱这是草房子,万一失火,我生意损失咱就不说了,万一你和别的徒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和你们的父母交代?!

一席设身处地、利害关系的训诫,把徒弟感动得痛哭流涕,在心里被师父一番好意和操劳佩服得五体投地。

回忆起这段往事,祖父说:我带了一趟徒弟,我可不像别的掌柜把徒弟往死里刻薄,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下人去使唤,我的事情我自己做,哪个徒弟饭量大,哪怕我少吃一口。因为我也是从徒弟走过来的,知道受的那些苦。但在打理生意上和品行方面,我可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不正之风!因为在业务和品行不过我的关,你就别在生意场上混!

就凭这点难能可贵的训徒之道,着实为祖父赢来商界好名声。

人往高处走!到了四十年代初期,而立之年的祖父迎来了事业巅峰和人生的辉煌期。他都没想到,他会在当时的也是现在的国际大都市――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在波涛汹涌的商海里乘风破浪,经历了家乡和他同龄的大部分老人这辈子都未曾经历过的世面和传奇故事……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