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正爱孩子的秘诀》育儿笔记 20
为人父母者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为根本,注重家庭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只有和善坚定,才能成就孩子的健康人格。
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国十大财智人物,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在爱的名义下做反教育的事情,用“爱”摧毁孩子的自由和发展,这时缺乏智慧的爱所导致的。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智慧的爱。只有具备智慧爱的引领下,家长才有可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与此同时可以唤醒沉睡于孩子心底的一切美好的潜能,才能实现孩子幸福健康成长的美好心愿。父母的智慧爱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01、没有附加条件的亲子之爱。
“无条件的爱”是懂得家教的家长基于人性之美和人文情怀展现出来的对孩子的共情,彰显的是人本中心的爱。无论孩子听话还是不听话,无论孩子荣耀还是麻烦,父母对孩子的爱始终不变。
因为真爱是无有分别的,她无种族、无肤色、无国界,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爱,她永远是伟大平等性的慈悲。
“有条件的爱”是指有分别心的爱。家长爱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必须满足父母预先给他设定的标准和要求。具体来说,成绩和表现好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家长的表扬、奖赏、礼物或其它特权。
其实这种有条件的爱并非是真诚的,是夹杂的爱,而是一种互为利用的虚荣的爱,它会不利益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确立,还会障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02、让孩子趋向完美的正义之爱。
在探究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时,我们如果用“三七原则”来教化一个孩子——七分优点和三分缺点。那么,把对亲子教育非常重视和一个良好氛围的家庭里,孩子的优点会不断增加,而他的缺点会逐渐减少。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能量的,能量可分为正能和负能。凡是父母有修养、有爱心、有境界的家庭,正能量的占比大于负能量。要力求做一名智慧家长,父母身上必须具备能够让孩子的缺点循序渐进转化为优点的“正义之爱”。
家长用自己的“正义之爱”去感化和促进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包括在言谈举止、思想品格、学校表现、个人成长、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
否则,如果孩子情绪反常、成绩下滑、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时,我们家长要反躬自省,在自己身上开刀。只有严于利己,宽于待人,具备智慧爱的家长,精心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03、关注孩子发展与成长的理性之爱。
智慧家长通常都会格外重视孩子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关注孩子成长与发展细节的“理性之爱”是指,父母的关注中心是可以促成孩子好习惯养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善待他人、热爱劳动、友好相处等可圈可点的优点。
具有理性的父母,不仅通过生活细节了解和耐心引领自己的孩子,还会理智地洞察孩子言谈举止上的细节来不断复盘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契入时代之需要,进而可以随时调控自己的家教风格和方法。
倾注于理性教育的父母深以为然,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的过程比结果重要,没有脚踏实地的培养过程的集合,就无所谓结果可言。
因为,他们懂得从过程预判结果,过程做好了,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他们不急功近利,他们静待花开,享受陪伴孩子的时光,享受孩子的慢生长。
大多数家长都是重结果轻过程,他们偏重于孩子的学校表现、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来评估孩子,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更不会从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方法找原因,单方面认为成长与发展是孩子的事情。如此就会极大地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亲子关系也容易受到伤害。
04、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默契之爱。
在父母养儿育女的过程中,爱的给予者是家长,爱的接受者是孩子。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那么爱就自然在父母和孩子之间流动而达成默契,用爱可以唤醒爱。
一旦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深深地爱着,它们就会自然反馈我们的爱,那么孩子就会华丽转身成为爱的给予者。
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默契之爱流动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充满着爱和感恩。
在家庭关系中,爱不仅要用行动来表达,也要用语言表达。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感知到,孩子没有感知到的爱是无效的爱。默契之爱建立在孩子对爱的感知上。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分享、奉献与合作。诚然,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被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们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