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和情绪

2021-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蔓

上周六参加了一堂《心智突围》的拆书课。

《心智突围》这本书我还没有拜读过,但是那天课程结束有一位活动参加者提了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讲到了由“定位”“认知”和“心境”构成的人生正三角,也就是“心智成长力”,这三部分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造成人生的失衡由此产生的迷茫也就在所难免。

而这位参加者的问题是: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达到三方面等量增长,这个三角形有可能会变成非正三角形的形状。对他来说,心境这一部分就是目前的短板。想让这个正三角形等量增长,或者说如何让“定位”“认知”和“心境”保持平衡发展,该如何去做?

心智成长力的人生正三角

这位参与者提的这个问题,并非在寻求答案,老师虽然在结束之前提到了心境其实就是情绪,但实际上我觉得“心境”并非只是情绪问题。

可能是因为当时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就思考琢磨了一番,以至于之后虽然表面上不在想这个问题,潜意识里也在继续思考,所以这个问题时不时的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对于我来说,我的人生正三角算得上是在平衡发展的。

因为这方面的内容太过抽象,以我目前的认知来说,还无法解释清楚,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

前段时间我背完了国学经典《大学》,也是我背完的第一篇国学经典。

在我身边的学习者们都在学习背诵《论语》的时候,我却先挑了《大学》开始背,原因就在于其中所述的“三纲八目”中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三目暂且不说,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几乎就是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顺序来的。

书看得多了,了解的知识也就多了。

光是知识的增长,也是无法直接让人发生改变,尤其是心境。

从外部世界了解来的知识都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就像摆在桌子上的一道道菜一样,它们仅仅是摆在那里,毫无关联。

然而当我们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是一些行为,找到其背后的思维逻辑,找到自己的行为规律,从中发现最“本质”的问题去寻找解决办法,才有可能把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就像是把桌上的菜吃下去,经过身体的消化和吸收,它们才能成为有助于身体的养分,滋养生命。

这个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就是“思考”。

以前我不爱看书,一直认为“读书无用”,原因就在于在我的认知里,读书无法让我提升,但实际上无法帮助我提升的原因是那时的我不愿意深度思考,只是简简单单下个结论就结束。

而现在,几乎每看一本我认为很有用的书,就会尝试把书中的理论用进我的日常生活中,然后再根据我对这些理论的实践,整理出一套适合我自己的行为模式,这就是“格物”和“致知”。

而在认识了自己以后,我才发现,我并非如果曾经所想的那般一无是处,反而是因为我从来不愿意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愿意接纳现实中的自己,然后用一个一个标签、定论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自己特别不喜欢的样子。

因为“格物”“致知”,我才更愿意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更加客观的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能对自己诚实以待,才能慢慢变得“意诚”、“心正”。

当一个人物格、知至、意诚、心正之后,才算是达到了一个“身修”的状态。这个“身修”,大概就是构成心智成长力的人生正三角平衡状态吧。

对于“心境”和“情绪”,心境是一种内在,而情绪是一种外显。但是否解决了情绪问题就能解决心境问题,我还有点说不上来。

但就我来说,好像确实是如此的。

以前我的情绪很不稳定,一点点小事就会让我炸毛,生活中看什么都很不顺眼,特别是辞职之前。辞职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的情绪平静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摆脱了让自己压力巨大的环境之后,心情就放松了很多,容忍度也就高了很多。

但是我依然也会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

那时候我尝试了一种方法——情绪垃圾箱。

我会把自己经历的情绪事件写进自己的“情绪垃圾箱”,以一系列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直到找到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

这个“情绪垃圾箱”帮我解决了很多情绪问题,从一开始经常写,到后来写得越来越少,到现在几乎就完全用不到了,我的情绪问题也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只是表面上开玩笑的那种。

自从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也会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在沮丧、难过的时候尝试去找到在这背后的需要是什么,一旦了解到情绪背后的本源,解决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以前我总是认为消极的情绪都是不好的,只有积极的情绪才是好的,所以总是希望能够摆脱那些消极情绪,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情绪也是如此,有时候消极情绪也能成为一种自我疗愈的手段,比如说经常会说得“难过的时候,哭一场就好了”;有时候积极的情绪也未必是好事,就比如说那句成语“乐极生悲”。

所以有关情绪,不能总是想着摆脱消极,也不可能总是达到积极,最好的状态就是内心的平静,不轻易受外界影响,悲不过度,乐不过分,才是最好的状态。

这也就是所谓的“中庸”。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喜怒哀乐都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就是“和”。“中”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本性,“和”是大家都遵守的原则。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万物才能各司其位,按照规律生长繁育。

保持内心的平静状态,才有可能找到人生的平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