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的看法,富人究竟是咋想的?
我想,对“钱”、“财富”、“资产”的理解,富人和一般公众,有着巨大的差异。
01
先说个事儿:
多年前,有一个特别能忽悠的哥们儿,我们曾一起喝茶,他对我说他有一个土豪朋友如何如何牛掰,银行卡里的活期存款常年保持在9位数(亿元级别),还煞有介事地给我看了土豪的银行短信余额截图。看着显得特别真实。
后来我把这事讲给我一个真正资产过亿的客户听,他的判断是:
——假定这事是真的,土豪的银行卡里的确有上亿元的活期存款,那么这个土豪亏大发了。
原因如下:
首先,把上亿元仅仅存为活期,会有巨大的机会成本,活期存款的利息实在是太低了,其他任何投资渠道,都比活期存款的收益高,无论是从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因素考虑,活期存款,都不是最好的“钱”的存在方式。即便土豪可以和银行单独约定活期利息,那也很难超过4%;而且还是连续两年以上的存期。
而市面上稍微好一些的理财产品、投资渠道,6到8个点的收益是很正常的。不要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差别,对于上亿元来说,那就是数百万元收益的差别呢。
其次,作为存款受理方的银行,也不太可能同意把上亿元存款都放成活期。活期的基本特征是可以随时提款,大额提款虽然是提前预约,但是理论上说,假如客户想一次性提现全部一亿存款,银行是没有理由拒付的;即便预约有未必能凑齐上亿元的头寸。
再次,在监管机构(央行或者银监会)看来,上亿元的活期存款就算趴在账上不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风险,个人账户假如有大额资金的转移,妥妥地会被看做是重点监控的交易,势必会加强监管;对储户而言,没有人会愿意自己的账户被监管机构盯上。
所以,把上亿元都存成活期存款,这是个小概率事件。
02
再简单说说,富人和普通公众之间对钱的看法的差异。
富人:在富人的概念里,任何与财富有关的东西,都会通过“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这三个因素加以衡量。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只能满足其中两个因素,不可能三个因素同时做到最优。
只有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才叫“钱”,这时的钱只具备交换价值,超出个人生活消费的那叫“资产”,而资产是可以增值和贬值的,不同类型的资产,收益差别巨大,流动性(变现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同时,随着资产持有时间长短不同,资产的价值也会有相当大的变化,这就是资产的时间价值。另外,资产形态的变化也会带来收益的不同变化。
举个例子:
假定A有一套房子,市价100W,通过房产中介变现,不考虑交易价格波动,就以100W成交,那么还需要支付中介佣金,房产过户费用,以及契税印花税等成本,到手只有95W。这样,100W的资产就变成的95W的钱。
假如A把房产抵押给银行,按银行风险规避的谨慎原则,只能按标的物作价7折放款,A到手的贷款只有70W。
看看,同一个东西,从资产变成现金,实现流动性,不同的变现方式,差距就那么大。
但是,一般人很难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一般公众对钱的理解很简单也很直观:钱,就是用来买东西的,钱越多,买的东西就越多,也越能买得起贵的东西,就越有面子。
03
所以,当富人谈论钱的时候,他们谈的和公众所理解的压根儿就不是一码事。
下面这张图在网络上流传很广,Jack马说他对钱没兴趣,我觉得他说的是真的——他对可以增值并带来高额收益的资产更感兴趣;对于用于生活消费的“钱”没什么兴趣当然就不奇怪了。
Jack马说的“钱”,和你理解的“钱”,是一个意思吗?END
最后,总结一下:
在满足了生活消费之后,把更多的“钱”转换成增值的资产,这才是正确的姿势。同时,考虑获得稳定的收益,比如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持续持有资产,同时控制住风险,也就是当下流行的“长期主义”。
对于“资产”——在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之间寻求平衡,实现收益最大化;
对于“钱”——满足个人生活消费后,向“资产”转化。
好,关于钱的问题,今天先聊到这里,我是Kevin.Stewart。下次见。
Bye-bye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