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解惑》
1.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空间
这本书影响了史蒂芬柯维,作者认为我们在看待世界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单一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2.你手上拿到的地图可能是错的,你无法通过你手上的地图找到你想到达的地方
我们的思想中需要一张更加完备的思维地图。
我们从小到大都习惯用学校、父母给出的地图去摸索我们成长的路径,可是到了走上社会、遇到了困难(如人际交往的关系、各种失落等)我们才知道我们以前学的所有都是在武装我们的大脑,却没法走出人生的困境。
3.最重要的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
无可置疑的真理就是全部真理吗?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法证明的、没法看到的,但是它在起着作用,而这些东西往往比我们能够写在课本上的那些公式、那些方程式、那些分子结构的作用可能更大。
4.看待世界最少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矿物质、无机物,他是个不懂的东西,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给她起个代词m。
第二个层次是植物,有生命,但无法总结他比m多了什么,起个代词叫m+x.
第三个层次是动物,有生命有意识,会愤怒,给她起个代词叫m+x+y.
第四个层次是人,有生命有意识,更有自我意识z,给她起个 代词m+x+y+z.
作为一个人,与前三者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5.我们有时候也有被动的一面,往往是因为我们在做很多我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当我们的潜意识里是“我是被逼的,我是没办法的”的时候,我们是更接近哪个层次?或许是第二层和第三层,因为他们都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但是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能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的的时候,我们的认知模式就迭代了、进化了,我们是可以用意志来解决问题的。
6.“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回答?”
很有启发的一句提问,就是你为什么做了这样一个选择,选择用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这就是在往人的层次引领。我们心智模式进化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能够从被动逐渐走向主动。
7.to be free or not to be free
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的可能,但是你现在自由不自由,那是你的事。是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此时此刻不自由,但你一定具备自由的潜能。
8.人是一体化的,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无意识还是有意识,都无法像矿物质一样做切割的。我们活在分裂中也是是份痛苦的事情,身体在这,心却在那,可是我们的心除了此时此刻还能去哪?
9.两种契合
头脑与心灵的契合
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怎么解读经由“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信息。而这又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智。问题仅仅通过头脑理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真正解决,唯有在感性与理性中间寻找平衡,达成一致,才是关键。
理解的科学(智慧)与操纵的科学(知识)相契合
心有种种理由,而理性对这些理由一无所知。——帕斯卡尔
10.四个认知领域
第一种认知就是我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这个事只有自己知道,但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很多人根本不看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在走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我们都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看到我们内心中隐秘的部分并与之和解。
请调动我们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地关注我们的念头,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是我们自己在生活,而不是如机器人般生活。
“念头的好坏不是问题,真理、真实、上帝、涅槃是不会被思绪找到的,因为思绪属于意识确立的存在层次,而不是自我意识确立的更高层次。在后一层次,也就是自我意识确立的这个层次,思绪有其合理的地位,不过是从属地位。思绪不可能导向‘觉醒’,因为关键就是要从思考中觉醒过来,进入寻求之中。思绪可以提出诸多问题,它们或许都很有趣,但它们的答案并未让我们醒觉。它们被称作‘妄念’。”
去觉察自己此时此刻内心正在经历着什么,觉醒意味着你要脱离“计算机”成为“编程人员”,不依赖长期以来的惯性生活。
第二种认知就是其他人的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即认识别人的想法。第二象限的认知是基于第一种认知的。
如果你对你自己没有观察,你对你自己没有觉知,你不了解你的内心,你很难了解别人的内心。
孔孟之道在“善推”——“推己及人”,也就是我有的想法,别人可能业余,我有的情感,别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所以要观察自己,不是惯性地生活。
第三种认知我在其他存在的眼里是什么样的。
意图与行动的巨大鸿沟导致我们很难在他人眼中看到真实。为什么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看得非常清楚,但自己身上的毛病都有合理的理由解释?因为我们考虑自己的问题都是从意图出发,看待别人的事情都是从行动出发。这就造成了你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不一致。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唤醒我们心中的潜能,唤醒我们休眠状态当中的那个自我意识。这样才能够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然后了解别人对我们的认识。
第四种认知我所看到的周遭世界是怎么样的,即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想要了解外部世界,不能只靠科学,还应该靠整体思维。
11.统一四个象限的认知
更高层次的心智模式能解决两大问题:汇聚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是汇聚性问题。但类似对孩子是严格还是自由,这个度无法把握,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是发散性问题。但我们常常想用一个可控的答案去解决发散性问题,这就会演化出更多的问题。
在发散性问题上逻辑帮不上忙。
法国大革命时的口号时是“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和平等是相互矛盾的。但当加入了博爱后,自由和平等可以和谐相处了,因为心中有爱。
如果你想解决发散性问题,它的答案一定是来自于更高的层次,而不是来自同一个层次。
不是靠手段与工具去改变他人的行为,而是唤醒每个人的内在成长的动力。
12.生而为人,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所以好好生活,好好工作。
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并且必须以某种方式来解决的发散性问题。只靠逻辑和推论很难驾驭他们。
人生是一所学校,道场就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此时正是修炼时。所以这本书的到来也是为了唤醒我们,去认识自己把,如果不想自己的人生在痛苦中打转,那就成长吧,改变吧,跃迁把,通过各种关系来开启自己的心性。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