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高明: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漫谈
林高明: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漫谈
原创 福建教育 福建教育杂志 2023-12-20 09:37 福建 12人听过
阅读与写作是精神的呼吸与吞吐,没有阅读的写作是苍白的、粗糙的,没有写作的阅读是缥缈的、虚无的。阅读式写作、写作式阅读,形成并促进人类健康精神生活的新陈代谢,为灵魂的凝聚与壮大提供营养,可以说,教育阅读“读后感”的写作是人类优秀文化的赓续与发展的命脉之一。
图片
01
什么是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
教育阅读“读后感”,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教育著作的过程中,以自身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知识背景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更清晰、更深刻的感受、理解及思考。
教育阅读有所感,即意味着教育者心灵的苏醒、思想的苏醒、生命意义的苏醒。把这些感受与感悟写下来,就是我们强调的教育阅读“读后感”的写作。
02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会思如泉涌、心潮澎湃,如果不及时把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整理下来,就很容易出现“一翻就懂,一关就忘”的问题。读后感写作则有助于强化长时记忆。
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是一种思想的雕塑,是一个将隐约、模糊的感受变得外显与清晰,将感性、肤浅的想法耕犁成相对理性深刻的思考,将零散、碎片化的思绪整理成有条理、相对完整的作品的过程。
不少教师在进行教育写作时,只描述客观事件,或者抒发基于经验的感想,其写作内容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度理解,实践案例与实践经验也无法和理论有机联结,这样的教育写作自然无法为其专业成长提供丰厚而深刻的思想养料。
而在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自觉地对文本内容进行精加工、深加工,从而促进阅读与教育教学经验的相互映照与深度交融,让阅读参与和建设我们的心智、灵魂及教育教学生活。
除此之外,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能够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中的理论素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
图片
03
如何进行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
教育阅读“读后感”因写作目的不同、阅读文本不同、读者不同,其写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整体而言,教育阅读“读后感”的写作是为了促进教育阅读与实践及阅读者的深度融合,读思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1
关注发现问题
教育阅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多元的理论视角,让读者通过阅读思考来观照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生活。只有从“习焉不察、察焉不思”的教育教学惯性的泥淖中脱身而出,从平常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提炼出有质量的、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有创新的可能。
教育阅读“读后感”的写作就是要在阅读的光照下,探寻尽人皆知的教育事件背后的 “盲点”。学问之道,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不进。教育教学研究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于“无疑处有疑”,要捕捉阅读过程中,我们被“质疑”、被“触发”、被“启迪”的时刻。
石中英先生在《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一书中举了一个很常见的课堂案例:一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请学生用“我爱……”造句。这样的教学大家都觉得非常正常,甚至认为这是通过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而石中英是这样分析的:“它非常典型地反映了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待学生直接经验的态度,即‘贬抑’,亦即‘限制’与‘压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型,没有去关注“我爱……”句型背后的真切的生命体验与独特感受。也就是说,这种教学有可能逼着孩子去说“言不由衷”的话,而不是有真情实感的话。
这个案例不禁令人深思: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培植学生的发展思维、创新意识,又不让学生背离自己的生命体验”呢?
莆田市擢英中学的林剑波副校长提供了这样的思路:让学生用“我爱……”造句,后面还要加上“是因为……”加以说明。这显然是一个在教育阅读中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好例子,我认为,还可以让学生关注表达内容及体验的不同,灵活改变句式或词语表达的顺序,如把“我爱……”放在句首、句中、句末各不同的位置,体会语言表达效果的不同。
2
关注解释现象
教育理论及阅读的意义在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和现象,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智慧的教育者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懂得怎样教或怎样促进学生学,更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
因此,教育阅读“读后感”的写作就是要通过阅读思考,探索、理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奥秘,化“凭感觉,凭经验”的暗中摸索为“明道理,明机理”的明中探讨。
图片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的绘画课,一位家长泪汪汪地来接走她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奶奶刚刚去世了。于是,那位教师把剩下的两节课都用来讲述死者的生平。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太浪费时间了,上学校的课程才是正经事。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应当让孩子们体验到那种个人的痛苦感,就是说,当一个人死去后,应当得到的不只是家里人对他的怀念。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在班上举行有关去世了的爷爷奶奶们的座谈会。”
这里可以引发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一些学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程?如何理解那些生命关怀课程?如何理解那些人性培植课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死亡的思考与教育是一种诗与思的交织,他顺乎人情、本乎人性地顺势而导。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了对教育教学诸多行为与现象的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基础:从人性、人情、人道的角度来衡量教育品质的真假、高低、优劣。
3
关注改造实践
读他人的书是为了更好地过自己的生活,读书中的他人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我,读纸上的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做世上的事业。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教育阅读“读后感”合为教育行动、教育实践而作。
教育阅读“读后感”的写作更关注改造实践。这里的改造实践,更多地指向从对实践中的某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引发对实践中某一类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改造,达到举一反三、知类通达的目的。
十多年前,我和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的郑玉贞校长一起探索如何建构高效优质的课堂学习。在进行了大量的课堂观察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前提下, 我们结合大量的教育阅读,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课堂教学思想与实践中去提取良好的课堂具备的“共同要素”,认真学习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等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用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来照亮教师的思考,照亮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实践。
由此,我们总结出高效优质的课堂必备“明目标、主问题、有策略、促自主、力合作、 重反馈”六大要素,从而在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建构了“师让学·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型,有力地推动学校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并积极促进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这期间,我边实践边进行思考与阅读,写了大量的教育阅读“读后感”,部分文章择优编辑成《教育家如何评课》。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的“写”与“作”是形影不离、魂魄相依的。
正是在大量的实践与阅读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写将做的、写已做的,边写边做,不断地积累事实、分析事实、研究事实、提炼事实,让实践与理性相因相生,知与行共生共成。
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重要》中提出,直接单纯的一个思想,从来不会深的,只有对一个思想再加思想,才能使思想深。读书即是在思想古往今来的他人的思想。
教育阅读“读后感”写作就是用心用思用笔对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加以思想,对伟大的教育家的行动加以行动,让我们在阅读中澄明,在澄明中行动。
图片
来源 | 《福建教育》2022年第52期
文 | 林高明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微信编辑 | 陈黛臻
点击关注!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阅读 709
福建教育杂志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