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过鸡年——万人万字,请接棒!

中国KFC

2017-01-25  本文已影响55人  MC1229

这两天的很多时间,都在机场或者动车站。等待的间隙都待在了KFC。

中国的KFC给我留下几处非常深的印象:

这些都是在欧洲见不到的。

欧洲能见到KFC的国家没几个。瑞士是没有的,意大利也没有,德国去过的几个城市也没见过。唯独在荷兰经常见到。

在荷兰这种食物粗糙无味的地方,KFC的炸鸡是对味蕾的救赎。于是曾一度成为某KFC的常客。

在荷兰某城的KFC消费是这样一种体验:

其实这背后有很多文化和科技层面上的基本原因。欧洲毕竟是一个太陈旧的地方,社会等级森严。服务意识的低迷,其实是社会板结且缺乏组织管理创新的原因。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科技,已经发展出了和世界各国都远远不同的基础生态。基于智能手机,我们的移动支付技术创造出了新的消费形式,大大优化了生活体验。


但,诡异的是,同为洋快餐代表品牌的麦当劳,中欧的体验都差不多。为何肯德基的体验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查过资料发现,秘密在于肯德基在中国的“特许经营“模式。以下是网摘

肯德基通过本土化策略,仔细的研究出符合谨小慎微的东方人投资心理、加盟者风险为零的特许方式。当受许人交了盟金后,假如达不到获利点,损失由肯德基承担。一旦加盟店经营良好,在运作两三年后,肯德基一般以一到两倍的价钱重新将加盟店买回来。

而麦当劳从进入中国那天起,就对中国的投资经营着要求很高,其出发点是万一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将危及自己在全球连锁餐饮业中“洋老大”的品牌形象,这是它所不能容忍的,也是它所惧怕的。因此,畏手畏脚的麦当劳选择了单一的直营连锁模式

归根结底:KFC在中国,在提供规范化引导以外,选择了与中国私人企业主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这种低劳动成本、青年高教育水平、且阶层流动未封闭的国情下,催生了KFC在中国的诸多特色——人性、便捷、友好。

很多合作都是从能够提供可信赖的服务开始的。对于年轻一代,拥有基于科技的服务思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