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经验运营人的2017年和22本书
时间悄悄过去,还好2017年有这些纸张和墨迹陪伴我。
给自己做了一个粗略的读者画像:
17年主要阅读22本书,最多的是纸质技能类,10本,占比45%,其次是纸质人文类,7本,占比32%,剩下23%包括1本纸质经济类,1本纸质历史类,3本电子书。

虽然看得最多一类是「技能」书,但是人文类的书我仿佛对我影响更深。
总体可以看出,我首先还是一个处于职业前期,需要磨练职业技能的职场人,其次是一个文艺女青年。
86%的书都是纸质书,说明我偏好纸质书,还没有或者说不愿意养成阅读电子书的习惯,有待调整。
以下是具体的书名与短评:
人文类:7本
1《活着》余华
还看了葛优主演的同名电影。感触在于小说虽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乐观世界的态度,但也让人愿意去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2《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摩西奶奶作品集
摩西奶奶1860年出生,76岁开始尝试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画展,90岁作品开始畅销,101岁去世。被肯尼迪总统称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当时看这本作品集的心态有一些浮躁吧,现在再翻前几页,很是受益,摘抄前几页过来共勉:
1.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2.绘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充实。
3.我认为最好的生活就是充分利用生活所提供的一切。
4.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所追求的人来说 ,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5.生活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直是,永远都是。
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国学大师的书

只要随便摘取一段,就能感受深入脊髓的精神: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历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犹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老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而这本《读书与做人》,应该是我要读一辈子的书。
4《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新世相创始人张伟的散文集
在工作的时候读这本书,就像是上高中的时候读韩寒、初中的时候读饶雪漫,会被文艺霸道地附体。有时候这种文艺的感觉又像是一种”年轻“的感觉,因为年轻才会血脉喷张,年轻才会说出“物质如潮水,精神是河床”“给别人的情绪染色,是赢得喜欢的快捷方式”这样的句式和词组。当然,这本书也裹挟着成熟的荷尔蒙,会有理性的观点,比如:对自己的正面评价是一个人给自己施加的最大的压力。看得透写的也透,时不时翻一翻,翻一翻就会想很多。
5《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

“鸡冠不是红色,是黑色的,因为辐射的关系。牛奶没有酸掉,而是凝结成白色粉末,也是因为辐射。”“我们白天住新房子,晚上住家里——在梦里。”这像是一本灾难后的回忆集,由已故消防员的遗孀、被核辐射抢走家园的居民等人口述。看到第81页,实在看不下去了,情绪太低沉,气氛太压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部分,一个怀着身孕的妇女,冒险悄悄陪同消防员丈夫在莫斯科治疗辐射,后来丈夫离世,孩子出生,孩子离世。
这本书适合在对生命失望和绝望时阅读,这样也许可以对比出当下生活的幸福。
6《稻盛和夫自传》2017年唯一一本完整快速读完的自传
我猜稻盛和夫先生拥有典型日本企业家的品质,结合湖南话来说就是:全面生命管理所要求的细致入微坚持不懈的耐得烦品质、经济形势动荡下力所能及全身心投入的霸得蛮品质、经年累月积累后培养年轻人的分享品质。
7《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冯唐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里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那王小波写了什么呢:
“我为什么要写作?
1、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这件事既危险,又没什么实际的好处,他回答道:“因为那座山峰在那里。
我喜欢这个答案,因为里面包含着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说是山在那里使他心痒痒。除此之外,我还喜欢这位登山家干的事,没来由地往悬崖上爬。它会导致肌肉酸痛,还要冒摔出脑袋的危险,所以一般人尽量避免爬山。
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个减熵现象,极为少见。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我们家的家训是不准孩子学文科,一律去学理工。因为这些缘故,励志写作在我身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减熵过程。
2、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当然,他老人家是屋内饮酒,门外劝水的人,自己也是个文科教授。“你看,这是不是特立独行的写作风格?
技能类:9本
8《非暴力沟通》美国作者马歇尔·卢森堡,由美食达人思阳推荐

这是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最推荐的一本书。记得买看这本书的时候,是自己处在一个很难堪的工作状态中。压力非常大,负面情绪爆棚。后来读这本书,边读边做练习一口气翻了130页,只剩大概三分之一没有读,受益颇深。读过的内容洗涤了心灵,从精神上让我逐渐恢复平静,沟通上摆脱暴力——语言是窗户,否则,它就是墙。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城市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敲下这句话的瞬间忽然感受到“智力”的存在!从某种角度说,智力不就是控制情感的一种能力吗?亦所谓的慢思考。抑制冲动和不理智,找到事情中最有利于自己也利于各方的因素,并且发挥这个因素,这就是狭义的高智力吧?
9《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黄有璨
这是犹豫了很久,17年终于入手的运营手册。虽然之前一直关注三节课,知道黄有璨,但是没有买书。16年基本把市面上出来分享的有干货的大牛出的书都看过不止一两遍,尤其是金璞姐的《互联网运营之道》完整看了3遍,部分翻阅了不下10遍,感觉不再有必要浪费钱和时间读大同小异的书了。但是这次的运营之光之旅,还是有不一样的收获:从运营人能力模型上做了大梳理,这个梳理躺在我的工作excel表中,时不时点开看一看,给自己的运营能力模型打分、警醒。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两个总结:一是3个底层工作方法:热点力,洞察力,表达力。二是4个关键性思维:流程、精细化、杠杆、生态化。
10《从0开始做运营》张亮
这本书很接地气,也比较初级。但是从此我更加关注亮哥和他的微信号:张记杂货铺。公号每天中午更新,每个月都有月度总结,有热点讨论。每天中午去吃饭前、吃完饭后都会从微信客户端的订阅号列表里找到最新发布的文章,每一篇都看,有的内容也运用到我的文章和工作中作为消化。
感恩的是,年中单方面跟亮哥微信留言,许诺既然在公号免费学习,如果有写文章的产出,一定免费投稿给亮哥。结果这个承诺幸运地在17年感恩节这天实现了,我的第一篇运营文章发布在亮哥公号,获得了2000+阅读,23个粉丝加微信转化。特别惊喜,也大受鼓舞。
11《引爆用户增长》黄天文

是我买的最贵的一本运营书,也是第一本我体验出版过程的书。我见证了他的写作过程、定书名的过程、推广的过程。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第5章:搭建用户成长体系:建模型、搭通道、促成长——我的运营思路受此启发,结合高速成长的工作,有了一次历史最大版本迭代。
天文哥是15年的一个周末,在创业酵母组织的运营分享会上认识的前辈,当时他还在百度糯米。16年初他回归360做了理财项目的运营,17年十一月出版了这本书。他很开放,不管是分享会分享经验,还是书中的内容,亦或是私人微信请教,都毫不保留的给到我有思考和见地的想法和意见;他很勤奋,每天很早到公司盯数据,还运营着一个将近500人的微信群,还培养着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很有魄力,最近刚离开北京举家搬迁到上海做新的事业。祝工作顺利。
12《运营笔记·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运营》类延昊
主要强调运营人既要沉着于做事,也要从情感层面做用户运营。15年就是类类的粉丝,那时候每天都必看的网站是「类类有话说」。今年又通过朋友介绍加了类类本人微信和脉脉好友,进入了类类的大微信粉丝群,第一时间看到他今年的新文章。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运营人一定要承受得了韬光养晦的过程。
13《文案训练手册》美国文案作家、广告人约瑟夫·休格曼

书名太不起眼,导致一年前李叫兽推荐的时候,没买。买了之后,搁置着没看。休格曼把文案写作描绘成一段精神旅程,是将事实与情感融会贯通的一种写作形式。我用选读和顺读的方式读了50页,很明显的看到“李叫兽的影子”,比如“滑梯效应”,除此之外,书中其他每一个公理都是精华。
18年这本书也是需要再仔细品味。
14《游戏化思维·改变未来商业的新力量》美国作家凯文·韦巴赫和丹·亨特合著
书内页上面有我7月做的避暑活动的草稿图,所以这本书大致是6月-8月读的,114页前是游戏本身,115页开始就以游戏加商业为讨论核心了。这本书算是游戏设计的入门。比如讲解游戏价值:1.参与 2.实验 3.成果。游戏设计:1.动机 2.有意义的选择 3.结构 4.潜在的冲突。游戏动机:内在动机vs外在动机。游戏元素:1.PBL:点数、徽章、排行榜 2.DMC:动力、机制、组建(类金字塔)。
还有一本关于游戏的书攒着没读,叫《游戏改变世界》。没读的这本看目录,格局应该更大一些——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这是2018年的必读之一。
15《零售心理战》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
这本书天文哥曾经推荐过。书如其名,主要内容是通过介绍7-11的成绩和经营策略,提出一个“销售力”的概念,并牵出其背后更为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过程。粗略感觉这种研究结果,与休格曼的文案力是异曲同工的效果。
16《用户体验要素》Jesse James Garrett
只翻了翻序言和目录,发现常见的产品竞品分析的五层分析理论源于这本书: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这应该算是一本产品经理或是用户体验入门书。书的序言提到了「用户体验」咨询公司,这一点我比较好奇,发现国内有一家叫做“伊飒尔”,朋友圈很多竟然朋友都知道。
17《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美国作者安妮特·西蒙斯
很早之前看推荐攒的书,这本书据说也是讲故事技能的入门书。我大概在9月开始组建运营团队时扫读过一次。故事由五要素组成:情节、人物、环境设定、矛盾、解决办法。讲故事的技巧在于利用自身的情绪反应来判断他人的情绪反应,从而加以运用。它的第三部分给出了六种方式去寻找和练习故事,总之是一本方法论充足的书。扫读大概了10个二级目录的正文内容,大概感受完,就放下了,因为我暂时不需要去刻意练习讲故事。
“生活即故事”也是本书传递的一个态度,所以我开始逐渐让自己对于生活多一些记忆,在工作中也多一些关于生活的有趣的分享。
经济类:1本
18《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日本作者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朋友春涛推荐的书

看了大概42页,冲击感很强。作者谴责日本历史当权者江户时代的“打地鼠”类管理方式,愚昧民众中产阶级意识,使日本没有及时迈入新经济跑道——一个实体经济、全球化经济、数字经济和倍数经济复杂交织的经济空间。
作者说“本书是为80%的中低阶层及生活在金字塔底部的人所写的。”“告诉中低阶层的朋友必须做些什么,以及必须要求些什么。”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这本烧脑的书,18年很有必要再细读一读。
历史类:1本
19《万历十五年》历史学家黄仁宇
电子类:3本
20《上瘾》微信阅读。互联网人必读。
21《好的孤独》京东阅读。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陈果作。读这类哲系图书时,特别像是在与自己面对面相处,推荐。
22《天下没有陌生人》前职来职往万博宣伟中国区代表面试官刘希平。一个公关人总结商业交往,亦深亦浅,亦真实亦无声。适合初入职场的人打发碎片时间。
后记:
每一本读过的书,都是生命的脚印。
有些脚印还很轻,在2018年,我还会找时间去夯实它们,比如:《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文案训练手册》、《游戏改变世界》、《用户体验要素》。
而有些脚印,已经很深,比如运营技能书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成为攀登的脚印。
有些脚印,离我很远,比如稻盛和夫自传也许不会再读起。
岁月待我不薄,我待岁月如初:2018年希望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和书本独处,写更多的文字,有更平和的生活态度,到达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