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学习28 看产品的微观、中观与宏观视角
做图逻辑
原文的逻辑比较清楚,也没有太多的引申,主要讲了宏观、微观还有中观三个产品视角。
在这张花树图中,我按照这三个视角来布局,并且在中观和微观之间加了一条联系线。像一根箭矢一样的紫色联系线表示结果:前面提出问题,后边给出答案。
我们再来看每个大主题下的颜色,其中绿色是代表原理,蓝色是解释。
很多人喜欢干货,其实喜欢的是方法,可以直接操作,但是你知道那么多的方法真的用上了么?你知道睡前关掉手机读十几分钟的书利于睡眠,真的做到了么?所以重要观点要说明原理,而且一定要有原理,这是一个说服过程。
原理,是它的存在意义。它为什么要存在?为什么它是必不可少的?
能够说出原理是理解的关键一步,很多人能够说出方法,但是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有非常大的障碍,是因为他还没有搞清原理,我认为原理的最底层在心理学。
再看红色的,红色的其实是警告的部分,这颜色其实已经比较浅了,我想用那种大红色,因为警告一定要突出。
警告什么呢?
只有套路,却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足够的细节决断能力。这个被称为“知识瘫痪”,知识学习很快乐,但能力爬坡却需要时间。长篇大论简单,付诸实践却需要持续地经历并且获得实际反馈。
个人感悟
我一直觉得我最厉害的能力是微观能力,比如说我是真的会去看我用不同的图形,用不同的字体做图,到底有什么差别?
就比如说产品思维30讲,我认真做了30张图的对比。虽然还没有做到极限,但是通过比较,我就能够把最好的给挑出来,作为模板。
有一句话我想分享给你:
今天的最好结果,就是明天的最低标准
如何实现这句话?模板。那模板是什么?其实就是中观能力,就是套路。
鸡蛋很多人都懂得用套路,但我想不是很多人都知道套路怎么来的,套路其实就是画200多遍鸡蛋,找出它的细微差别,把最好的那个鸡蛋的绘制方法反复练习。
这个细微差别怎么来,一方面有效记录,另一方面是多对比。
那么,如何做对比,如何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做对比?
■区分好的跟坏的方法
如果你本来是用坏的呢,当你用好的时候,或者你看到好的,你就没有任何很大的触动。但是如果你用最好的,你再用不好的,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不舒服。
这就是: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然,这里的差别是指那种不是很明显的,比如说肉鸡跟柴鸡的差别不大。但是肉鸡跟肉牛的差别就很大,区分出来也不难。
拿文章排版来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行距是比较密的,我也觉得排版宽一点也不错但不想改。等到有一天我真的用宽排版了,一次没有修改之后,就没法看。所以可以得到显而易见的结论——宽排版是好的。
行动启示
■中观能力其实是个做抽象的能力。
你看到一张图片很漂亮,那你就会去抽象思考这张图片为什么漂亮?它的配色,或者说它的排版方式。
把这种规律找之后,你就可以自己去做一些东西出来,比如说常见的有摄影技巧,还有海报排版方式。
之前我做过一两周的海报设计,刚开始我想要自己去做,我做完之后给别人改。
别人改完之后是碾压的那种好看,我就非常失落,因为我花两三个小时去找出最佳版本,但是还是禁不住别人的一改。
说明什么问题呢?
■在你刚开始学习一个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高的起点来做,而不是自己去琢磨,再从微观积累经验到中观;要从中观开始,这样才会更快地去入门,然后成为高手。
■但同时我也想强调,有些东西你必须从微观自己去找规律。
就比如说我的花树图,我就是从微观开始的,包括颜色体系等等,都是我一点一点建立的。我从设计原则,还有其他方面,比如逻辑的一些知识,我把它们抽象在花树图里。
从微观入手还是从中观入手?
当你要创造一项东西的时候,你就不应该过度的去模仿别人,而真正应该去自己探索。但是可以创造东西不能过多,你创造一两件就足够了;如果过多的话,那就没有精力,而且真的会做得很烂,就像我之前做的海报。
我每天花两个小时左右用在思考如何做图和实践做图上,所以说我觉得从精力分配上来讲,是能够创造出一些东西来的。
你也可以看到,我从别处得来的中观能力放到了花树图里面的微观里边。
比如说我看到什么配色好,那我把它配色用在花树图里边,或者说我看到什么表达方式好,那我把这种表达方式用在花树图里面。
其实这也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差别:你是要模仿呢,还是要创造呢?
比如说你学英语的时候,刚开始你可能会去想语法为什么会这样?如何组织语法更好?这是完全没必要的,你只需要是模仿就行了,英语发展了几千年需要你去创造去改变吗?你只需要去适应,然后去用就行了,不需要去麻烦找微观的差别。
社群运营细节✔之所以想到写这篇,那是因为我翻看聊天记录,发现了社群运营的一个重要细节:来了一个新人,要跟他打招呼。
他说话要去鼓励,让他很快的融入这个集体,而不是感觉到别人都在谈,自己跟谁也都不熟,被孤立。
我去年建了几个群,但就是没有做到这点,而且这么细碎的东西也只能自己去悟,然后变成习惯。
✔中观算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因为写中观的书很多,如何沟通、如何幽默、如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真正微观的东西是你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的。
希望你能多记录,多从中观入手获得微观体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把今天的最好结果作为明天的最低标准,在微观和中观上做一个很好的权衡和过渡。
宏观上,暂时没有太多体会,我觉得可以认为是中观的中观,做更大的抽象。
还是拿一幅画的构图来说,中观可以认为是构图方法,宏观就成了这幅图如何卖出,如何量产等等。
扫描二维码,获取得到课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