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教育理念的思考和实践
厚真书院不觉已经走过了逾5个春秋,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摸索、沉淀、思考,对于幼儿阶段(这里指学龄前,实际上可延展至15岁前)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我们逐渐摸索、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1.学龄前教育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应以培养各种能力习惯为主。
学龄前教育应以养成儿童专注力、定力,自我管理能力,自学习惯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要方向,并配以必要的知识学习。
定力是对外界诱惑、干扰、影响的抵抗、消融能力。专注力是习惯于长时间单调重复行为动作的能力。这两项能力具备后,一个人踏实实干,认真谨慎的性格特点也会初步形成。
自我管理能力主要训练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克服惰性,以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以上能力一旦形成,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将家长从辅导、监督学习的繁重日常中解脱出来。
俗话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但有益于学生今后的独立生活,也对培养他们的宏观思维能力,做事的逻辑性、条理性大有裨益。
在养成以上能力为主要方向的前提下,知识的学习积累是水到渠成的副产物。比如带孩子们读诵经典,一百多字的段落通常读二三十遍就可以记住,但学堂任然要求一字不乱地指读五十遍左右,目的就是训练他们的定力和专注力,同时祛其浮躁,练其沉稳踏实的性格——在当前物质利益至上的浮躁社会氛围下,聪明、机心重、一心求成功的人很多,但踏实、谨慎的人少,这反而会成为其难能可贵的独特品质——当完成五十遍诵读后,自然而然也就顺带把经典内容熟记于心了。
2.学龄前应特别注意呵护儿童纯善的天性。
“人之初性本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先贤认为儿童的天性是毫无矫饰的、任运天然的,只有具备深厚德行的人的心境才能与之媲美,此言不虚!成人的思想里有太多的分别、妄念、虚假、规矩、条框、执着……和孩子们比较,我们的内心都受到了后天的污染,尽管在形式上你是长者,是老师,但在孩子们纯贞的心灵面前我们成人反而应该要有一种反躬自省,高度尊重,深心敬畏的虔诚心。孩子的天性是如此的任运天真,但又如此的柔弱易伤,就像一个柔嫩的蛋黄,作为教育者应该战战兢兢的把这种天性捧在手中,含在口中,我们要做的只是要保持孩子们的这种天性,绝不应该用自己的主观好恶,成人世界的规矩和条条框框去规范孩子们的行为,要记住,在孩子们纯善的天性面前,我们没有资格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造作地影响他们!教育者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对孩子们纯善的天性悉心呵护,善加引导,使这种纯善日渐稳固,并逐渐在其外加上一层坚硬的蛋壳(正确的三观),这样孩子于内可以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于外又有可以抵御外界污染能力(需在18岁前初步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一点是学龄前教育的核心,它对教育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今后将专门写一篇文章论述。
大道至简,学龄前教育的原则并不复杂,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多则无所适从,厚真书院在五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紧紧只围绕以上两点研究实践,化繁就简,至今取得了不俗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