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高品质的勤奋者
八月的最后一天,复盘自己的月计划,越复盘越焦虑,焦虑是因为对比月初的计划,完成的比率不高。所以,当天临时决定晚上不写复盘计划了,放松一下,和老公去看了电影。回来洗完澡默默发了一会呆,回顾下忙碌的八月(高铁出行最多的一个月),还是完成了很多大事的:参加了DISC的认证培训,开始请私教锻炼,坚持晨间日记28天,和小伙伴去苏州参加陈愉见面会并逛了诚品,联系思思来南京参加活动,帮一个朋友公司团队做了时间管理的培训,约读星期日读书群改版组建后台团队加入新栏目。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还不敢于面对八月的复盘,难道我的心情是受制于笔记本上的那个一个个勾勾吗?喜悦不是应该来自于成长的感受,来自于离自己梦想中的自己越来越近的感受么?不要盲从于套路的流程,而是要真正听到到格拉格拉成长的声音。
八月某一天出差回南京的高铁上,在微博上写下“出差,高铁,回南京的途中。看了一篇文章和一个新公众号,因胃疼一天都萎靡不振的我突然燃起来了。好像有点舒适了很久,对自己显然不够狠啊。早上在候选人工厂面试的时候,她说现在想看机会是期望能够有个更strong的同事环境。刚刚想到这个片段,好像有些惊醒。不要迷失在小打小闹中,商业才是我的初心。”那一刻,真的是惊醒也是顿悟,好像在某一个绚烂迷人的环境中流连了许久,慢慢迷失了初心和自己元价值观,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以外界的规则来衡量自己,这样的我看似奔跑不停,定睛一看,却丝毫没有跨出半径,反而偏离了原有轨道。于是,回去后立马再次梳理我自己的人生关键词。迷失没关系,关键是及时刹车,看清方向再出发。
八月的下旬,被一篇文章击倒--《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文中赤裸裸地描绘了各种勤奋表演者的行为,不免让人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我尤其被文中这句“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而跪倒,太直接的判断,把事实撕破给你看。文章中,作者对这句话做了大段阐释,我联想到自身的一些行为和上述两段的描述,彷佛找到了根源。
列出一大堆待办事项,然后完成了一个个打勾,多有成就感啊。但是为了用这种成就感骗自己,我们往往会列一些容易完成的小事,很多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大青蛙”却迟迟拖延不做,用满屏的勾勾来掩饰没完成重要事项的自我愧疚。
和小伙伴一起听很多的课,看很多的书,貌似忙碌的不行,每个大咖每个热门新词都不错过,可以等这股热门过后,在自己的脑袋和知识体系里又留下了什么的呢?
想到采铜老师提出专家知识体系成长模型,分为五个台阶:存档、提取、洞察、建构、重组。这样的方式需要你真正沉下心来搭建自己想要的体系,明确自己的关键词,抽丝剥茧,重新组合。否则,你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看似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让你觉得困难想要退却但实际对成长很有帮助的部分。
所以,忙碌的八月,抛却身体的疲惫,我最庆幸的是重新找回了方向,真正做个高品质的勤奋者,以最终输出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过程KPI的勤奋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