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与意义

2024-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说心语

今天心情平和,我在学习接纳,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一切过往的发生。今天在小组共修时,通过分享,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分裂,超我与本我的矛盾和冲突,复杂的深层情绪。

我在学习接纳,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再陷入情绪的漩涡,不再与情绪对抗。不再陷入黑白两极化思维,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内心活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接近真实的自己。

今天有点感悟,《幸福的方法》讲了很多遍,我才慢慢接近作者要传达的意思。幸福的四种模式,第一种忙碌奔波型,持这种幸福观的人,有个前提假设:用快乐换取意义,过度追求意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她们默认要想追求未来的幸福,就得牺牲眼前的快乐。

弗洛伊德的本我以快乐为原则,快乐是本能需要,牺牲快乐换意义,意味着压抑本能的需求,追求世俗的成功和意义。一个本能压抑的生命,会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

凡是被压抑的会以另一种方式释放,于是我们一边忙碌奔波,一边抱怨。时间久了,我们与本我联结越来越弱丧失了快乐的能力,于是这能不停的追求意义,一旦停下来就会堕入虚无主义!

现在很多大学生迷茫,就是因为一直以来追求成绩,忙碌奔波,本我被压抑,盲目追求意义。一旦进入大学,成绩不再那么重要,就不知所措了,一边摆烂,一边内疚,产生大量精神内耗,最后只能在电子产品中寻找快乐。

如果能坦然摆烂也没问题,如果能发展其他爱好也没问题,可惜中小学一味追求成绩,什么爱好都没有发展。成绩就是自我存在的证明和意义,一旦成绩不再那么重要,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存在主义危机就来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既能幸福又能过有意义的生活呢?你能满足自己对快乐的需求嘛?你能坦然的拥抱快乐,不带任何羞耻感和内疚感嘛?快乐是每个人内在深层次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被压抑。

快乐和意义是人生两大需求,难道必须牺牲一个换取另一个吗?这个观念来自哪里?社会文化的还是父母长辈灌输的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我们从很小就认同了这种观念!

很多成功者过的很幸苦就是这个原因。曾今有个年收入三百多万的朋友,每天都像个工作狂一样生活,不敢有丝毫松懈,她说自己好不容易通过努力得到这一切,如果松懈了一切将付诸东流。

有个很大的房子却没时间好好打理,像个旅社。这就是交换思维所致,我必须牺牲眼下的幸福和快乐才能换取更大的成功。

享乐主义者片面追求快乐,牺牲意义。忙碌奔波和享乐主义都是在分裂的生活,孔夫子说过犹不及,如何中庸的面对快乐和意义,取舍和平衡是导致失衡的根源。如果能坦然享受做事的乐趣,那么意义自然会到来,一切都不需要费力!

放下割裂和取舍,做真实的自己,容许本我的快乐需求,带着喜悦的做事,就能收获意义。幸福没有捷径,只有不断的向内看,放下偏执和旧有观念,不断接近真实的自己,对自己有更多的接纳和容许,当自我与真我合一之时,既能享受当下,又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收获幸福人生!

我以为自己已经转变了幸福观,其实我还有过度追求优秀的心理,仿佛不优秀就不配存在似的。这也是一种成瘾性行为,是一种自我存在的证明。放下自我证明才能做自己。

中西方的心理学和哲学是殊途同归的。一切向内求,创越所有创伤和情绪才能拥抱真我,这就是致良知的过程,一旦以真我面向世界,爱和慈悲将由内心流向万物,因为真我与万物相连, 自我是有评判和防御的,与万物割裂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与万物合一的过程。合一是能量最高层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