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包含宗教信息的英语词语(2)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27070/56b7ef26082c107c.jpg)
4. alienation
alienation的汉语译文是“异化”。其形容词是alien,可以表示“外国的”、“陌生的”、“外星球的”。
谈起异化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个哲学名词。而懂哲学的人会想到它属于存在主义。很少有人会想到异化其实来源于基督教,它的初始含义是偶像崇拜(idolatry)。
《旧约》中,先知们称那种向自己制作的偶像行礼和跪拜的现象为偶像崇拜。在偶像崇拜现象中,人把自己创造的物摆放在第一位,同时在心理上臣服于它。但本质上,偶像只是一个物体,不具有灵魂。一个有灵魂的人竟然臣服于毫无灵魂的物质,这本身是一种荒诞。
基于上述认识,基督徒是不拜偶像的。在基督徒奉行的十诫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更不可侍奉它!
偶像崇拜以异化概念进入哲学,首倡者是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异化史”(见弗洛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第五章)。黑格尔之后,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进一步丰富了异化的内涵,使之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过,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经济学,认为“异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的经济结构造成的人类与自身能力的分裂”(见拉赫尔·杰姬的《异化》前言)。克尔特郭尔则由存在的伦理学角度探讨异化,认为“异化是一种不断增加的由普遍性回到自我选择的本真状态的无能”(同上)。
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之后,对异化概念贡献最大的是海德格尔。不过他主要不是使用异化这个词。在他的《时间与存在》中,他重点探讨了个体存在的本真性(authenticity),异化被他赋予了另一个词汇:失去本真(inanthenticity)。
海德格尔之后,异化概念进入文学,产生了荒诞派戏剧和存在主义文学。其中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是《椅子》。在《椅子》中,一对老夫妻不断往屋里搬椅子,最终导致舞台上全是椅子,搬椅子的人自己反而失去了空间。该剧表现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人让位于物,最后人被自己创造的物挤出本来属于自己的世界。内容虽然荒诞,却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同样反映异化现象的是存在主义文学。该流派开花结果于法国,重要作家是加缪和萨特,作品以加缪的《局外人》为代表。《局外人》表现的是现代生活中人对于外界以及自我的认识错位,最终导致对于本来应该关心的人和事的麻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局外人》表现的是精神分裂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
进入二十一世纪,异化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被定义为“异化意味着冷漠和内在分裂,同时意味着对自我以及体验为冷漠而陌生的世界的无能为力和无关系。异化是一种建立与他人关系、与事物关系、与机构关系,以及与自我关系的无能”(见拉赫尔·杰姬的《异化》第一章)。
异化现在已经不再是专业人士使用的专业术语,除哲学外,它现在还被广泛地应用于伦理学、社会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但无论它是被当作专业词汇还是普通词汇,其初始概念却是来源于基督教的《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