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课‖第四讲: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13人  南航徐川

马克思,生于1818,逝于1883,享年65岁。

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只有一个人真正从肉体上告别这个世界了,你才能对他进行客观准确的灵魂评价。

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做了一辈子坏事,但弥留之际揭露了惊天秘密,也许一不小心居然拯救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

人性善恶充满了种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凡人不好评价,伟人更是如此。

马克思逝世的日子,是1883年3月14日。

仔细想来,对马克思最为中肯客观的评价只能由一个人给出,既不溜须拍马,亦不中伤诋毁,只能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和最传奇友谊的革命同志恩格斯的评价。

恩格斯的评价也是一篇经典,叫《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文章,是人类历史上哀悼文的典范。

在这篇短短1200多字的哀悼文中,恩格斯一贯严谨地写道: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话其实讲了马克思的一个伟大理论贡献,就是我们课本上学到的历史唯物主义。

接下来,恩格斯讲到了马克思另一个伟大理论成就,也就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秘密所在。

这一点,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

那就是剩余价值学说。

接下来,恩格斯继续严谨地说道: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这段话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用中国移动的一个品牌来比喻,马克思就是全球通。

早期社会主义活动家,大制糖商的儿子—莫泽斯·赫斯曾经这样介绍青年马克思:……你将会看到最伟大,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的真正的哲学家……他具有最深刻的哲学头脑,又具有罕见的智慧;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在一起(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这么多伟大人物的结合体,人类已经无法阻挡马克思!

最后,一贯严谨的恩格斯竟然禁不住动情地说道: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如果你读过这篇文章,从中选一句话作为微信签名,你会选哪句呢?

我选这句:“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比一下吧,我们大都是怎么面对仇人的?

有人说,我这人从来都不记仇,我有仇一般当场就报了。

你看你这是什么水平。

再看看人家马克思,“未必有一个私敌”……

此种境界,令人叹服。

网络上流传着所谓什么是成功男人的标配,具体如下:3岁,不尿裤子;5岁,能自己吃饭;18岁,能自己开车;20岁,有女朋友;30岁,有钱;40岁,有钱;50岁,还有钱;60岁,还有女朋友;70岁,还能自己开车;80岁,还能自己吃饭;90岁,还不尿裤子;100岁,还没有挂在墙上;300岁,还挂在墙上。

如果说上述段子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最难做到也是已达最高境界的,无疑是最后一条。

这里的挂在墙上,绝非只是挂在你家墙上,或者你村里的墙上,而是全世界很多角落的墙上。

2018年,已经是马克思出生后的整整第200个年头。

照这样的趋势发展,马克思符合这个段子对成功男人的最高标配,已是板上钉钉。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辛弃疾在《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感慨道:“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什么叫“毫发常重泰山轻”?

就是指人世间的各种事经常被颠倒,本末倒置了。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马克思现象”再一次在西方世界生成,西方人每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这位伟大思想家,这次也不例外。

难怪西方学者直言:为什么他的时代不在了,他还在?

关于马克思,谣言也不少。

与其因为庸俗的传言而推己及人、以己度人,不如踏实潜沉地读一读伟人的著作和思想。

人最可怕的不是读书少,而是——读书很少,想法很多。

鲁迅在《战士与苍蝇》一文中这样写道: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让我们用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来做评价吧。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面向全球展开了一个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投票是国际互联网上公开征票,票询一个月之后统计的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相对论的提出者、传说中人类历史上智商最高的Top10成员之一的爱因斯坦屈居第二。

这个例子因为举得多了,看起来似乎没有特别之处。但仔细想想,却惊心动魄。

大家可以想下,这个搞评选的国际知名传媒公司是来自英国,而英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再想下,马克思跟资本主义国家、跟资产阶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在马克思的笔下,他立誓要做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然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知名传媒却仍然将千年第一伟人这一殊荣授予给了马克思。

所以说,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世时是一个思想家、是一个灵魂人物,他去世之后其思想的力量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不但全世界的无产者都听从这样一位革命导师的思想指引,甚至连其一生的对手和死敌都将他奉为内心深处的No.1。

斯人已去,精神不死。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身着华丽的衣服出席同学聚会或者生日party,感受到的只是一群人的孤独;曾经亲密的恋人、朋友和知己,天各一方后仿佛两人之间筑起了高高的藩篱;即使是亲近如生身父母的家人,也总有难以启齿的时刻……

这种“变得陌生的感觉”在哲学上被称为“异化”,英语中有beside oneself的表达,即就像是自己脱离了身体站在一旁的状态,我从自我中离开,如同“肉体脱离”,在我之外像别人一样观察自己的感受;其德语叫做Entfrenmdung,字面意思是指“使疏远”和“陌生化”,这就是一种异化。

无论是谁,身在何处,去往何方,我们都会在生活的各种层面感受到异化,并且为了克服异化,付出各种努力。

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依赖于物,通过物连接起一个社会的网,当这个物质消失时,关系也就随之断开了。而人与人的情感碰撞哪里去了?思想交流哪里去了?人人生存在属于自己的铁屋子中,渴望有人走进屋子,却又将偶然闯进屋子里的人驱逐出去。

历史和实践一直都在证明: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简单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严密的整体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体系仿佛一个金字塔:哲学位于塔的底部,构成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位于塔中,构成理论中坚;科学社会主义位于塔尖,构成理论归宿。

这个体系基本反映了马克思从早年到中年、再到晚年的思想历程,而且其层层铺垫、步步推进,最终形成的是一个严丝合缝的科学理论体系。

更重要的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用一个严肃点的术语表示,叫做“与时俱进”。

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运动初试啼声,前苏联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回到开始的问题。

我们今天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刻在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旗帜上?

其实,开始的开始,本来不是马克思主义。

最早,我们搞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学习英国,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蒙受奇耻大辱,我们输了个彻头彻尾,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然后,我们搞戊戌变法,是学习日本,谁打败了我们,我们就拜谁为师傅。

结果,百日维新只坚持了103天便以六君子的流血事件而告终,学习日本也不成。

再然后,我们搞辛亥革命,是学习美国,中山先生从美国归来,带来了美利坚政治制度的先进理念,立志共和。

结果,革命果实被老辣的袁世凯窃取,民国虽然建立,但共和远未达成,学习美国又不成。

再再然后,我们搞新文化运动,是学习法国,也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启蒙运动。

结果,巴黎和会的分赃消息传来,五四运动爆发,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救亡压倒了启蒙”,学习法国还不成。

最后,我们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中国共产党,是学习苏俄。毛主席宣告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简单说,这是历史作出的选择,这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我们有今天,离不开前苏联。

可惜,造化弄人。

当年我们学习的那个对象已经不在了。

苏共已经亡党,苏联已经解体。

苏共在有20万党员的时候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了希特勒,而却在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溃败解体。也就是说,苏共亡党、苏联崩塌时,2000万苏共党员中竟没有一个人像七尺男儿一样站出来力挽狂澜……

为什么?

事实上,苏联解体、大哥下台,正是因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一原因简单却也深刻。

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改革,苏共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大哥不在了,二弟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今时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凭什么?

因为我们不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且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中国化,从而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接地气、长灵气且不断与时俱进。

今天再谈马克思。

今天再学马克思。

因为马克思的许多观念、思想、认识反复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的名字本身已成为一个符号、某种图腾。

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看待世界、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在当今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

更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它更是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所以,让我们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十一条作为小结: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