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的眼泪
一个七岁的小女孩,穿着可爱的波点圆领充满的彼得潘小红裙子,美得冒泡。可她却皱着眉头,抱怨说自己看起来就像是迪士尼里的卡通角色。第一天上学,别的小孩正在掰着手指算着“1+1”的时候,她却满脸不耐烦地很快地计算出老师不断加深的难题 ,“57+135”“57×135”,还直接开出了平方根,这还不算完,她直接朝着校长大喊:我请你去给弗兰克打电话,让他立刻把我从这里弄出去!气焰嚣张得令人啧舌,这就是天才少女玛丽·阿德勒。
玛丽的母亲黛安自杀身亡,弗兰克是玛丽的舅舅,也是她的监护人。他领回了不想去学校的玛丽,并直接批评她太过张扬,不应该顶撞校长。玛丽承认自己搞砸了,但对于学校她依然感觉那是个愚蠢的地方。他们坐在沙滩上,吹着海风,看着远处飞翔的水鸟,脚边躺着他们豢养的那只独眼猫。
玛丽:妈妈会希望我去学校吗?
弗兰克:我说不好,但她希望你能交一些朋友。
玛丽:傻朋友吗?
弗兰克:她想让你对他人有同情心,就像猫对矶鹜一样。
玛丽:但要是他们不喜欢我呢?
弗兰克:那他们就是傻子。
这才是天才少女不愿意去学校的原因。即使是天才,她在数学方面有些过人的天赋,但她也只是个孩子。她也害怕在陌生的环境里,有人会不喜欢自己,这才是一个孩子的真性情。
弗兰克清楚地知道玛丽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数学方面的杰出才能,必然会让玛丽闪光出“天才少女”的光环。
但是,他却希望玛丽首先做一个小孩子,像所有的普通孩子一样,做她自己,有自己的朋友,烦恼和快乐。
落寞地躲在角落里上学路上,小男孩捧着动物园的模型上车,那模型有花有草,有水池有假山,让玛丽对自己做的缺乏想象力的模型而自惭形秽。“天才少女”也不是全能王者。没想到小男孩却被大孩子用脚绊倒,动物园模型碎了一地,还引来了孩子们的阵阵嘲笑,看到被欺负的小男孩眼睛里含着泪水,玛丽大喊一声:不许欺负小孩子!并且,在受到挑衅之后,拿起了厚厚的画册,敲断了大男孩的鼻子。(此处点赞)
弗兰克再次被请到了学校,看到玛丽垂头丧气的样子,弗兰克先安慰了玛丽。校长以玛丽打人为由,威胁弗兰克将要开除玛丽。弗兰克却一点也不慌张,提出只要学校里都是这样他就服从。校长又以可以推荐玛丽去天才学校并得到奖学金为诱惑,弗兰克依然不为所动。
然而,外婆伊芙琳还是等在了弗兰克的小屋前,并明确表示要带走玛丽。
一场抚养权的争夺大战正式上演。
美国的法律法规极其严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遵循的也并非是亲缘关系,而是最适宜原则。这种考量监护权的做法,会将监护人的职业、收入、居住环境、夫妻关系、是否酗酒,是否有不良记录等等纳入考核表格,甚至连孩子自己的个人意愿都不与采纳。也就是说,监护权的取得,与物质相关,却与爱相离。
《小爸爸》里,那个被富舅舅带走的夏天,不就在法庭上哭着求法官:就算我的爸爸不是个好爸爸,但他也是我的爸爸。
《我是山姆》中,女孩露西,被社会机构强行带离智障父亲身边,安排进了环境优越的有钱养母家庭。养母也给予露西极大的爱意与温柔,可仍然留不住露西的心。她每夜冒险爬窗出去,穿着拖鞋走几条待回家,坚持要跟智障父亲住在一起。
外婆伊芙显然非常了解法律,她的目标也更明确:不是因为亲情,只是来抢一个“天才少女”。
弗兰克没钱,靠给人修船维持生计。住破房子,连玛丽的床都是二手市场买来的。没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周末,送玛丽去邻居家,和老师幽会却被玛丽闯入遇见,场面尴尬。没钱,没钢琴,惹玛丽失望。
伊芙琳有钱,住好房子,有钢琴,自己本身是剑桥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依照法律,她的优势显而易见。第一次见面,她就送给玛丽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场辩论,她又取得了玛丽的探视权。波士顿之行,玛丽在西摩教授那里展现出超人的数学天才,更加坚定了伊芙琳要夺回抚养权的决心。
被带走的玛丽第二次开庭,玛丽的父亲出现,虽然法官否定了父亲的权力,但是,玛丽却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从小母亲的自杀和父亲的不闻不问,就让感觉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她有一种被人厌弃的不安全感。就连最最亲爱的舅舅也曾因为她没有私人空间而对她发火。她蜷缩在角落里,伤心落泪。弗兰克带着她来到医院,在那里,她看到了人们迎接新生命的喜悦和泪水。她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爱,在这份爱的包容下,玛丽也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
这是对生命最崇高的敬意。
玛丽敏锐地辨识出外婆对她的喜爱是功利的,是强烈的占有欲。于是她说:He wanted me before I’m smart.
谁也不要低估孩子的智慧和判断。
第三次开庭,人们挖掘出一个巨大的的陈年悲剧。玛丽的母亲黛安从小也是个天才少女,她被母亲禁锢在家里,研究数学,她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没有舞会,没有泳池,没有夏令营,连体育活动都没有。她除了母亲和数学,完全就是一个生活弱智和情感白痴。十七岁的她,遇到了初恋,两个人私奔,去滑雪。暴怒的母亲报警称对方绑架,并威胁对方家人。但青春来了,就再也挡不住了,完全活在真空里的黛安遇到了渣男,怀孕,生下玛丽。她完全没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滔天巨浪,母亲因为她的背叛对她不闻不问,黛安自杀,临终时将玛丽托付给弟弟弗兰克。
黛安的死并没有唤醒母亲,她要将“天才”的定义与使命重新加载在外孙女玛丽身上。她言辞锋利地向法官陈述:黛安和普通人不一样,她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天才。所以我对她的责任不止母女。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现都出自极少数人,没有他们,你们现在还在泥里爬呢!
多么美妙而崇高的志向!
“天才”是上天赐于孩子的礼物,不是失意者用来攀爬自身缺憾的阶梯。
伊芙琳年轻时为了爱情放弃数学,成为她终于的遗憾,因此,她控制女儿黛安,想让她成就自己的心愿。
钢琴神童沈文裕,从小被父亲“囚禁”,只许他活在音乐的世界里,如今,这个天才少年正在一点点耗尽才气。天才少年林嘉文,十八岁时自杀离世。青春偶像郑爽,自幼也是被父母严格要求,如今每每谈及,依然有说不出的痛。
所有失意的父母们都想将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天才”,但同时,他们也都明白天才的道路曲折而又陡峭。但为了不辜负“天才”的使命,他们大都开始变得功利。他们剥夺孩子的娱乐,干涉孩子的社交,凌驾孩子的意志,强迫孩子听从他们的意见,甚至戕害孩子的身体。而大多数被誉为“天才”的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快乐,成为了功利、孤独、厌世的牺牲品。
伊芙琳亲手扼杀了女儿的恋情,导致女儿自杀未遂,但她却梗着脖子高喊:这无足挂齿!(It was nothing!)还宣称:黛安感谢了我对这件事的干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玛丽还是被人带走了。
弗兰克面对着律师一连串的对于物质的提问无计可施。在不断挣扎和世俗对于天才的强大期望中,他屈服了。他真的认为,足够好的生活才是适宜玛丽成长的。直到看到那只独眼猫。
独眼猫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它,就如同“天才少女”玛丽,没有人能理解她内心深处的孤独,渴望还有情感需要。
相拥而泣的大叔和罗莉弗兰克终于明白,在没有爱的世界里,天才只会被压抑。他飞奔而去,冲进屋里,把被团团围住的玛丽救了出来。
《想飞的钢琴少年》里,神童维特说:我不想当天才,我想当别人,当普通人。
父母们,也请你们别再说:我辛辛苦苦为你付出了一辈子,你就一定要……
让孩子们做他们自己吧,去交朋友,撒野打滚,快乐歌唱吧!爱迪生,达尔文,莫言,从来没有一个天才是父母逼迫着去改变人类历史的。
去他的人类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