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语之蒸碗
止语之蒸碗
年三十儿的夜灯火通明,硝烟弥漫。远方乍现的烟火渲染了天边的一点灿烂。人们的喜悦洗劫了整个村子,就像洗劫了那丰盛的年夜饭。
在我老家,吃是一件重要的事,人们在吃上下的功夫比其他加起来还要多。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我老家凡是宴请别人的时候,必然先上凉菜,后热菜,然后大件,蒸碗,最后来上一碗汤。一般条件稍好的家庭能凑出30多道菜,一般家庭也就十几二十道。人们把这种铺张浪费说成是一种面子,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大蒸碗。
以前,农村哪有吃年夜饭的,一人一碗饺子就了事了。后来,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去城里的渐渐多了,慢慢的就引进了城里人的专属——年夜饭。过年,是一年之中的大事,有迷信根基的农村人自然不敢怠慢。哪怕一家就那么五六个人,也得像模像样整出10几个菜来。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家的年夜饭餐桌上也不可能少了独具阳谷饮食特色的大蒸碗。后来,我离开阳谷来到烟台上学,每次打电话跟我妈念叨的不过是大蒸碗,吊炉烧饼,高码头羊汤。
我家算是人比较多的,过年时能凑够10几个人,基本上得弄20几个菜,而我老爹的拿手绝活就是那一大碗蒸碗。
“齐活!蒸鸡,蒸鱼,蒸排骨,蒸丸子,扣肉”伴随着老爹那嘹亮的嗓音,10个蒸碗摆在了早已狼藉的餐桌上。尚处年幼的弟弟妹妹早已吃饱跑去玩了,稍年长一些的都知道好东西在后头,肚子都留着呐!大人们迫不及待地动筷,嘴角流着油夸赞老爹的手艺。
“恩,今天蒸的不错,酥,烂!”也不知道为什么,每逢过年的时候爷爷都得几千块钱出手,他为什么还这么高兴。
“哎,爷爷,你说为什么你不会做饭,我爹做饭咋这么好吃呢?”话出口,被老妈拿筷子敲了头。
“来,干了这碗丸子,明天初一给你讲我年轻时候的故事。”还是爷爷最疼我,那一碗羊肉丸子,不管我吃的多撑,我都能干下去。
吃完饭,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听着远方忽远忽近的烟花,在农村,这一晚也是不夜城。
大年初一的凌晨,总是鞭炮把鸡叫醒。饺子出锅放鞭炮,疲惫的肠胃尚被昨夜的佳肴所占据,再也装不下几个饺子。但盛碗的时候一定盛满,讲究一个年年有余。
吃饺子,领红包,磕头拜年,几百年不曾改过的老套路。村东到村西,村南到村北,叔叔婶子,爷爷奶奶,大爷大妈,统统拜年,见面还要来上一句见面发财。
回到家中,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迫不及待拿个小板凳坐在爷爷面前听他讲年轻时候的故事,我料定这个故事和吃食有关系。
1938年,那年我18,小鬼子在咱聊城闹得正欢,我就想参军杀鬼子。那时候年轻谁还没有一个英雄梦,再说小鬼子都骑在咱们脖子上拉屎了还不应该揍他吗!说实话,那时候不是我不去,我放心不下,一来牵挂家里,我6岁出关去东北陪你六老爷爷读书,刚回来没两年,还没好好孝顺你老爷爷老奶奶呢。二来我放心不下我那相好的姑娘,那姑娘长得那叫一个水灵,小我两岁,但非常体贴人,也从没嫌弃我穷。后来偷摸约会的时候她就问我为什么不去当兵打仗,我就说我放心不下你。谁曾想她上来就给我两巴掌窝囊废,说完就走了。我想反正也吹了,家里还有兄弟姐妹照看着没啥可牵挂的了,就报名参加了范筑先的鲁西北抗日大队。出征时她拦住了我,递给我一碗蒸碗,是蒸的鱼,当时囫囵吞了,也没品出啥滋味。鱼肯定是她在河里摸的,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谁家有钱去买鱼啊。我当兵没几天范筑先就死了,长官带领我们跑到河北投了徐向前的东进纵队。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天想着她,想着那一碗蒸碗,想着她递给我蒸碗时的模样,好歹活了下来。抗战结束我就回家了,又遇见了她,此时她已经是一群孩子的妈了。忽然想起杜牧的那首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树成荫子满枝。知道我当初为啥给你一碗蒸碗吗,那是咱家的味道,我希望你记住这个味道,活着回来。
说到这,爷爷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后来我经人介绍娶了你奶奶,生儿育女,挣钱养家。你奶奶太能干了,家里事从不用我操操心,一天三顿饭都是摆好了放那。直到你奶奶去世,我才发现我还不会做饭。爷爷的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一个蒸碗,一个地区独特的味道,使爷爷从刀山火海中趟了出来,是千万游子在梦里流下了哈喇子。
食材都是最常见的食材。先把猪肉放入冷水煮至筷子能插进去,捞出,放入凉水冷却。鸡鱼排骨腌制裹面炸熟,猪肉肉皮朝下炸熟,切一公分左右厚片。码入阳谷特有铃铛碗,浇上高汤,上大锅蒸上一个多小时,扣入大碗,淋上特制酱汁,这就是阳谷特有的味道,家的味道。
这里是人间惆怅客,一个专业挖沟,业余做菜的文艺小青年。我想给每一道菜写一个故事,留住的不止是舌尖的享受,还有青春的回忆。
这一大碗肉只要10几块 12块钱左右 便宜还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