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宝宝太依赖妈妈,是好事么
很多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都非常享受被娃依赖的感觉。再加上母乳或其他家庭原因,宝宝在小的时候都会和妈妈更亲一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依赖慢慢变成了甜蜜的“负担”。任何事情都需要妈妈在,或妈妈参与,且其他家庭成员不能代替。出现这一情况,需不需要干预?哪些方法比较有效?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小编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宝宝从出生后就与照料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系,心理学家们称之为“依恋”,哈利·哈洛教授用恒河猴的实验就发现,孩子对母亲最初的依恋来源于母亲给婴儿带来的接触和抚摸。所以,宝宝很喜欢、很依恋母亲,更愿意让妈妈而不是陌生人抱着他。
分离焦虑在婴幼儿6~7个月学爬的阶段就会出现,在12~18个月的时候,会达到顶峰。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分离焦虑存在。它也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和父母分离,和别的陌生人在一起相处,经历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是如果母亲事事都为孩子最好,过度溺爱孩子,不发展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除了依恋母亲以外,还会在心理上过度依赖母亲,不断让母亲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满足就不断哭泣、发脾气。
过度依赖会让人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没有主见,缺乏责任感,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不能自信地与人交往。就像来访者如果非常依赖咨询师,遇到烦恼就不想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是都想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于是心理咨询一般不会给出很多建议,而是咨询师引导来访者自己去思考,学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妈妈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呢?
对于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他见到妈妈就会更加迫切地想在妈妈身边。这时,我们就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尤其是在三岁之前,多陪伴照顾孩子,当孩子表现出对妈妈的依恋时,我们就给他一个拥抱,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同时,爸爸也要参与到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中,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更加疏远爸爸,而过度依赖妈妈。
如果孩子做任何事,总是要妈妈的陪伴,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单独做一件事,让孩子在做事中获得自信。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我们在一边看着他,等他适应了以后,再逐渐放手让孩子单独去做一件事。生活中处处都有锻炼的机会,当他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拥有“掌控”生活的能力。当孩子足够自信时,对妈妈的依恋也会减少。
孩子每一次的进步,我们都可以表扬他,加以适当的鼓励,激发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自信心和勇气。如果遇到孩子很“黏”妈妈,我们不要训斥、忽视、恐吓孩子,使孩子失去安全感。我们要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会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的人。
此外,孩子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来降低孩子的“黏度”,日常生活中可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找到年龄相仿的玩伴,转移他们对照顾者的过分注意。也可以与东莞心理咨询师交流方法。总之父母要做的是:从心开始,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会做一个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