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关于读《世说新语》的感触
论情
论情——关于读《世说新语》的感触我最近读了一点《世说新语》,虽有翻译,然对其中意味不甚了了,但也总算有些感触。魏晋之时,虽是乱世,可是这个时期的士人们从独尊儒术的小黑屋里走出,呼吸各种文化的新鲜空气。
魏晋,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大解放时期,出现了许多如“竹林七贤”之流、潇洒狂狷之名士,发生了许多许多像王羲之“坦腹东床”这样有趣的小故事,当然还有很多一如七步诗这样有名的诗词歌赋,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以及风流人物。
但是,我觉得魏晋最可爱也最可贵之处,却在一个“情”字上。情,虽然是极为常见、极为普通的一个字。这个字,说简单,连小学生都’懂’;说难解,古来多少豪杰皆只得叹息以对。我这等平庸之辈,自然也无法说出什么精辟独到的见解,可是幸而有五千载的民族文化底蕴相助,倒也能借来几句金玉良言,以掩饰我的无知。情字何解,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回答得特别高妙者不甚枚举,或许比弱水三千还略多,在此就不去钻那百度的牛角尖了,就把我此刻所能想到的说一下吧。
有相思之情,比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等,有感时伤怀之情,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放达得意之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爱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美妙绝伦的话语,但可惜这只是一个消遣的小文,不是长篇大论,故而到此打住。
情字虽说难解,然而一千好几百年前的魏晋,有一个名声不是太好却跻身“竹林七贤”之中的人物——王戎,他一生委曲求全,难得潇洒吐了一次真言,倒是应了那句“盛名之下无虚士”,竟然一语道破情的真意,(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他是这么说的: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
古汉语是极容易误读的,我一般的读法是,先看翻译,再读原文。当然,若有几种翻译,那也就以自己比较认同的翻译为标准。比如上面这句话,我觉得看起来像是在吹牛皮,看了翻译之后,觉得实在是句漂亮而又一语中的的神来之语。下面,我结合翻译大概地谈谈这句箴言。
在以对情的感觉上,人的境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圣人,看透人间百态,世态炎凉,不悲不喜,古井无波,风吹不动,雷鸣不惊。翻译基本如此,但我觉得这个境界,上了年纪,或者社会经历丰富的人,也许也能偶尔达到这个境界。窃以为这一种境界,也可以叫做不解风情,而且是那种因为了解而真正不愿解的状态。
第二种,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大概就是不解风情吧,但翻译却是说,不知情为何物,不可言说,无法沟通。而最下,其实是为生计而疲于奔命根本没有闲功夫理会情感的劳苦大众。这在古时候可以理解为贩夫走卒还有农民等等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而在现在,除了社会底层之外,还有被功名利禄所累的许多人们,他们每天削尖了脑袋,挖空了心思,那里有时间理会那虚无鸡肋的感情呢。
世人总是嘲笑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痴人、有点委屈或者有点喜事就大哭大笑的狂人、为了某个虚无飘渺的梦想而不自量力的去冲撞得头破血流的傻子。人们总是觉得看似虚无的情感可以忽略,总是觉得金钱和物质才最实在、最能让人健康长寿,以为有钱就一切都好办,不错,用大多数人的角度上看确实是对的。但对于魏晋的名士以及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才子佳人看来,物质的充实其实有时真的填补不了情感的匮乏。我想,有时感情空无的人,就算住豪宅,也有偌大的房子让人心里空虚得发慌的感觉;就算搂着美人,也觉得像是抱着个木雕那样的无趣;就算吃山珍海味,喝玉液琼浆,也索然无味。
反之一个情感丰富、有时自作多情的人,却能将大白饭吃得津津有味,将也许丑若无盐却体贴温柔的妻子当作至宝,将白开水喝出茅台的味道来。人若果达到这个境界,我想无论怎样都能幸福,都能充满希望吧。
第三种,情之所钟,正是吾辈。吾辈何人?对于说这话的王戎看来,大约应当是一如“竹林七贤”之类的魏晋名士之流吧。这话,当真是肺腑之言。嵇康为自由去抗拒当权者的征召而死,临刑之时,即兴弹奏一曲广陵散。当真是千古绝唱,古今同悲。古人想要简简单单的自由而愿意死,而我们却在伟大的党和国家给我们的自由安全的环境下,尚且有烦恼忧愁,岂不令古人汗颜。
阮籍虽然屈服了,但他的青白眼却名流千古。王子猷对桓子野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而二人地位悬殊,布衣要求显贵为自己吹笛,在古代是很难达成的愿望,但那个时代文人不是相轻,而是惺惺相惜。于是桓伊欣然拿起笛子为王徽之吹了三调,于是有了名曲《梅花三弄》。
对这一种人的翻译倒是较为中肯,大悲大喜,自然流露,是为真人。大约是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自然流露情感,这是真正的人。是啊!真正的人就该这样,不虚伪,不掩饰,不矫揉造作,光明磊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但是难啊!你以为酒鬼就是贪酒么,不,至少阮籍不是,他是为了避祸以及暂忘不自由的愤懑。你以为魏晋名士吸食五石散,是为了时尚和装b吗?不,大多数名士都是为了获得暂时的解脱,以及苟全性命于乱世。
说了这么多,下面说说我们自己。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是向往自由,渴望做真正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的。可惜社会逼着我们成为“最下不及情的人”。各种鸡汤励志类书籍,却把我们往“圣人忘情”方向发展。
所以,有时,我们需要停下思想和手脚,去抚慰最爱的人的发梢,来给最亲的人一个熊抱。有时,我们需要放下手里永远也看不完的手机和书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到底要干什么?有时,我们要抛下俗物,休息反思一下,再挎起因为重新整理而变轻的背包,踏上新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