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读书笔记(三)
前两周主要是金融世界观,第三周开始讲解金融机构。
现代货币的背后是“国家信用”。
美元一统江湖的地位来源于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的!当时美国的代表团团长叫怀特,以美元为中心,美元盯住黄金,其他的货币盯住美元的提议,战胜了英国的代表团团长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他提出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叫“银行券”的国际货币单位,用一定的权重包含各国的货币。而实际上,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国力决定实力。
到了70年代以后,美国干脆就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元的发行不再受黄金储量的限制,只和美国的经济增长和信用规模有关。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全球货币都跟着美金进入了一个完全的信用货币时代,这个信用不是私人信用,而是美国的国家信用,这就是美元的加冕之路——“美元是如何成为世界货币之王的”。
国家和银行一起,重新塑造了货币概念。
货币的发行,其背后的国家信用才是核心和关键。17世纪,英王室决定和英格兰银行合作,使英格兰银行取得了一个特殊地位。英王室把伦敦以及它周边地区银行券的发行权独家赋予给了英格兰银行,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英格兰银行要为王室提供长期的、稳定的、低成本的战争融资。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就被正式地赋予了国家信用,成为了英国的法定货币。
这种国家赋予特定银行特许权力,垄断银行券发行的模式很快就显露了优势。一方面国家主导了法定货币的发行,它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国家的权力变得很大。另外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货币的发行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这就是以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与银行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信用货币的概念,也是现代货币的一个关键。
“降息”与“降准”,这些金融新闻经常会遇到的词汇,而随后产生的种种金融现象,背后都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逻辑: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
“降准”中的准是指存款准备金制度
什么叫存款准备金?储户要把钱存到银行里,银行再放贷出去,然后形成企业、个人的各种贷款,支持消费生产。但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储户有提现的要求,所以银行必须留存一小部分钱出来应付储户提现的需求,这部分钱就叫做存款准备金,这个留存的比例就叫存款准备金率。
一笔100美元的存款,按照10%的存款准备金率流通,最后可以让我们整个社会流通的钱达到1000美元。平时在新闻里你总是听到,基础货币(M0),广义货币(M2)这种词。在这个例子里,100美元就是基础货币,1000美元就是广义货币,央行发行的这个货币就叫基础货币,在10%的存款准备金率下,通过商业银行体系的循环之后,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扩张了整整10倍。这个倍数其实你算一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10,所以也叫货币乘数。
在现实的生活中,咱们的情况要更加复杂。比如说银行放贷的意愿,我们个人、企业的现金持有量,都会影响到货币扩张的机制。
“降息”中的息是指基准利率
打个比方,银行体系像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货币资金在里边就是水。那基准利率意味着什么?基准利率就是用水的价格。你想,要是把水的价格提上去了,水太贵了地都浇不起,种地的人就宁可让地荒着,也不去开垦农地种庄稼。要是水的价格很便宜了,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所以,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的水平,实际上就是控制社会资金的价格,然后来影响大家投资消费的意愿。
政府如果担心经济过热的话,就会加息,也就是提高利率进行收缩。加息控制经济过热是正确的,但是若是快速、猛烈的加息幅度就会产生负面后果,因为商业银行体系的杠杆效应可能将紧缩的效果放大了很多倍。
同样的道理,降息是可以刺激经济的。但是,和这个加息的尺度难把握一样,降息的尺度也很难把握。要知道,稍微过头,就可能导致大水漫灌,然后就是资产泡沫横飞。比如说大家都很熟悉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它其实就是一个降息政策底下的资产泡沫事件。90年代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之后日本经历了一个“失去的20年”。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泡沫是怎么起来的呢?也是降息的产物。
了解了货币的本质,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想在之后在看到相关文章时,我会更好的理解这些专业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