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随笔》

我执、法执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0人  惠沙金城
图片来自网络

      住色生心,必然“我执”炽盛,一粒尘埃便是真山,一滴水珠便是江河。

        和“因果定律”一样,我执和法执是佛学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我执”?是指执着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我为前提,人们的相处(交流)之所以失败,又冷又尖,不是因为缺乏智慧,缺少“情商”,而是因为“自我”,至使自己的无知产生偏见、和急功近利的浮躁,使得人与人之间矛盾重重,是非不断。

        在现实生活中,我执,会带给自己和他人很多的烦恼,因为自我意识太强,自我中心壁垒太坚固,就会坚持自己的性情和想法,一意孤行,全身如同刺猬般长滿利刺,满身的“棱角”,动则伤人,而无法平和、圆融待人。

        消除我执和法执的终极目标就是消除“五毒”。

        “法执”,是指对自己心身外的一切外在事物(法)执着的所思所想。法执有二种,一是先天俱来的,如哭闹,饥饿,对食物的执着这类人的本能需求,另一种是后天熏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耳濡目染的,如:金钱、名誉、地位、名牌、奢侈品,以此看作是自己的身份地位的标志,若没有,就拼命的不惜造恶业去追求这些东西,追求不到时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

        法执是我执之根,法执强化我执,而我执是万恶之源,所以,佛法要破除我执种种贪欲,才能使人得到快乐和幸福。

        佛学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称之为“法”,我执、法执是“执着”的一体二面。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的我执都会像“藤蔓”野蛮疯狂生长,也有善良(无我)的心念清新流转的时候,强烈的我执与人交流和处世,是好是坏,后果如何,从不仔细思考和回想,但其结果却在生活中时常遇到,开心或痛苦,人们都在自己的心里品尝到。

        破除我执、法执,做一个“无我”的人,觉得开示的有力度,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是最具说服力的篇章。

        我执——痛苦之源。

        佛经把痛苦分为三类八种:一是实实在的不折不扣的痛苦叫苦苦;二是由快乐变成痛苦叫变苦;三是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叫行苦。还把人间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五蕴炽盛。

        解脱,首先是从认识“痛苦”开始,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执着即烦恼,性空才快乐。

        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苏轼”,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造诣深厚,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的文学天才与全才,士林领袖,因实事求是,以民为本,敢做出头鸟,敢摸老虎屁股,而屡遭排挤、贬谪,自愿辞去京官,下到地方,37岁始依次在多个城市做知州(市长),每到一处,造福一方。

        其著名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三月七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上万首、篇大多是精品的诗词文章千年传唱,传说他的前世是和尚,破了戒,轮回再做人,东坡先生一生经历坎坷、辉煌,其诗词文章,脍炙人口,美不胜收。

        苏轼一生刚正不阿,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词的重要主题,不为权贵唱赞歌,敢为苍生说人话,900多年前就持有为民谋福利,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样的“我执”有什么不好?但却成了痛苦之源。

        东坡先生45岁被贬谪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儋州,在被流放到生命的边缘,期间无奈地反思自己,“口业”太重,不懂得沉默是金,“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招报应了,写下了《胜相院经藏记》:悦可耳目,如人善博,日胜日负,自云是巧,不知是业。

        苏轼被贬谪流放长达12年都是“我执”——“口业”——”果报”的结果?

        不是的,苏轼先生误入官场,在政界做官,皇帝的意志就是你的意志,这对于具有超然入世,悠然抗争的人格魅力的苏轼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被流放至死,苏轼看破生死富贵,不受欲望支配,由凡转圣,他用诗词文章普度众生。

        东坡先生的启蒙老师是道士,课堂是道观,从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特别是遭流放后,最后倾向于佛家、道家思想,归诚于佛僧,又叫东坡居士,66岁卒于被贬谪途中的常州。

        苏轼先生一生“执着”,是苦还是乐?他用生活的艰苦,换来灵魂的快乐,他的诗词、文章、书法、绘画,让我们拾得一鳞半爪,就能使生活变得雅致,在杭州做通判和知州期间将杭州西湖,在惠州将惠州西湖精心设计、建设的像“西子”一样美丽,给百姓带来快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东坡先生的诗词文章我们现在读来仍历久弥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