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十年一春(15)
前节概要:索引入职化研所。李蓉拒绝保姆说合其他人,独自抚养孩子。
十五
参加新工培训后索引才知道,化研所并不只有一座占据了核心地带的院落。在方圆200公里内,大大小小地撒布了六七十个单位。
建国初期,化研所火热过一个时期。后来,被取缔掉,成为开会集中的场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个现代化的叫法响彻大江南北,化研所才重现了勃勃生机,到索引上班时,职工竟有2000人之众。
中日建交后,一批留学生东渡,所长就是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这让索引对新工作多了期待。按照学生分配计划,索引并没有进入到那个看起来破旧的所机关。让他去的单位,是远离城区的一个修配厂。
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些呻吟声超过养尊处优女孩子的机器,着实很容易让人生厌。一同入厂的年轻人,更多时候相约着去几公里外的镇店用餐K歌。
索引跟了几次便不再去了。仔细听听,原来这个化研所,看起来待遇一般,竟然都是八旗子弟。一同来修配厂的20多个年轻人,十几个都是所机关的子弟,甚至也有老化研人的孙子辈。把酒投骰,索引实在达不到平均水准。
最让索引难堪的,某次培训班上,一个年长的厂中层干部让新职工逐个自我介绍。不介绍自己,是介绍自己父亲是谁,在哪个部门任什么职。索引霍地站起来:“我叫索引,索道的索,引路的引,就是‘索引’的索引。我父亲不是化研系统的,说了你们也不认识。”
老中层扶了扶眼镜,掩饰了尴尬:“嗯...唔...很好很好,下一个,下一个...”后面几个汉人,也学索引,我叫某某某,毕业于某某院校。
索引第一个月工资给家里购置了点东西,买了双球鞋。清晨,索引便顺着厂门口跑步去镇店,赶回来刚好跟上用早餐。或许是门卫大叔的诧异做了宣传,厂办主任在一次新工训话会上点名表扬了索引。
之后一个月,每天清晨,这所没落的修造厂门外,会看到十几个年轻人,组成弯弯扭扭的晨练队。被点名表扬的事,都喜欢凑,与年龄阅历无关。
车钳刨磨铣。短短一年时间,索引经历了多个岗位历练。
2年多后,所机关公开招考3名工作人员。基层符合条件的近200人报名,索引名列第一。
生存,是个大问题。
对李蓉来说,生存可能更难。她背着跃澜找了好久工作,每当别人看到母子俩,都会婉言拒绝,连街边的小饭店都怕孩子打碎碗碟。环卫用工不太挑,李蓉倒是不怕口罩鼻孔下黑乎乎的两个泥团,但坚持了没几天,李蓉心疼孩子每天要早起,便说什么也不做了。
薪水微薄的工作看起来不少,但带了孩子,能选择的几乎没有。李蓉发广告、摆地摊、奔菜市场。人的潜能面对生存时,就像在凸透镜下一般放大了许多倍。
早摊,关键是早李蓉以前很鄙夷路边乞讨者的不劳而获,现在对他们有了一丝同情。或许,他们家里也有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有交不起治疗费的病人至亲。
李蓉开始留意街角的垃圾点,将能变卖的瓶子废料收集起来,推往更大的收集点。时间久了,老板每次看到母子俩,都会将磅秤压得低低的,好让斤两更多些,也会主动帮忙从小推车上拆下来。艰苦条件,最容易拉近感情,反倒培植了许多草根绅士。
跃澜一岁后,李蓉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她观察了很久,感觉卖煎饼是个不错的营生。她每天三四点钟起床,和好面水,在租住屋外逼仄的路边用废弃砖块垒起了小灶台,捡拾来枯枝,细心地摊好煎饼。炒拌好几个菜时,天色刚好微微发亮。
这时,李蓉推着跃澜的竹板小车,排放整齐碟碗,盖好微热的煎饼,背上还在梦乡的跃澜,就开始沿街兜售。偶尔,夹菜时跃澜会嚷着要撒尿,李蓉就歉意地让买主自己动手,褪下手套给跃澜把尿。
早市场和百货楼柜台是主要客源。李蓉每次将煎饼递过柜台时,都小心地双手捧好,生怕菜汁儿掉落一星半点。
原来那个见到蟑螂就叫起来的女孩子不见了。李蓉,已经从那个喜欢藏在人群背后露出半个脸蛋儿的青涩女孩子,变成了每天跟时间赛跑的强者。面对搭讪坏笑,她凛然地套上了铠甲。
卖煎饼每天有百元进账,很快李蓉也有了积蓄。当有一天跃澜开始学着李蓉招揽买主的腔调时,李蓉吓了一跳,赶紧买了台电脑。她开始专心在家做网络情感主题版主,日子不咸不淡地,倒也算也过得去。
直到,在网上遇到索引。
李蓉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破,索引的造访更让她欣喜不已。
图源:网络
文字:简丰
(原创不易,转载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