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

关于效能管理

2018-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水爸往前冲

最近听经济学的一些课程,其中提到资源是稀缺的,比如时间,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升高,也愈发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似乎有好多的想法想要去实现。可是行动起来没有那么的顺利。读了一些书籍,伴随着3个月来个人的体验,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效能的理解。

有人对行为做了研究,发现要做一件事必须的具备三个条件:
B=MAT
行为(Behavior)=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因素(Trigger)

拿上篇聊的运动健身来说,健身需要健身的动机,健身的能力和健身的触发因素。同理,想要做任何事情,我们就要尽量达成上面的三个条件,才能把事情促成。

今天我主要想聊聊其中的能力,或者说效能。

我眼中的效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个版本是:结合全天的精力高低,安排完成事务的优先级。比如把每天的时间,以睡眠为界,分割成了2个睡眠后的8小时。比如:晚上11点至第二天5点,为第一个为期6小时的睡眠时间;5点至13点为第一个8小时,5:00-7:30或8:00的2.5-3小时是头脑最清醒的时间,可以用于难度较大的学习或写作;然后是早餐及交通时间,9:00或9:30开始至12:00可以完成次级别的脑力工作比如解决工作上的事务、开会等;午饭后13:00-13:30,我会进行30-60分钟的午睡,最大的体验就是充电1小时,身体工作8小时。随后13:30或14:00开始至17:00清醒的3小时 也可以进行比较耗脑的工作,如上午没完成的工作或者进行主题阅读、碎片阅读等,17:00后进入到了身体的疲倦期,我指的是大脑的疲倦期,而体能不一定下降,所以我习惯在这个时间安排1-1.5小时的健身时间。回到家大约是19:00。这个时候回到家,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已经接近极限。离睡觉还有3-4小时的时间,可以安排与家人惬意的晚餐,陪宝宝玩耍、和爱人、家人聊天,最后梳理一下今天做的好或不好的方面,脑子里过一遍明天要做的事情,然后上床睡觉。

以上几点如果完成的较好的话,应该才能保证个体在输入(学习)或输出(产出)方面保持好的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