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职业之外

我的高考记忆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365人  b3e7f47bdda1

一年一度的高考临近。每年6月的6 、7、8这几天不仅对考生是场严峻考验,对于家有考生的家长也是场严酷的期待,这一年这几天以后会牢牢地留在全家人的记忆里,多少年后回忆起这一段时光都是别有一番滋味。

每年的高考都会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自己参加的高考。能参加高考对于一个贫穷山村长大的黄毛丫头既幸运又不幸。幸运地是遇到好父母能够供我读书,不幸的是当年中考没考好才会分派到普通高中。那时国家刚恢复高考中考。只要考上就可以转城市户口捧上金饭碗,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为农生涯,对于贫穷已久的农家,給孩子读书就希望孩子早日脱离农村改变命运。早工作早挣钱补贴家用。所以那时中考成绩最好的女生大都上了中专师范和护校,其次是重点高中,再次就是像我和我的同学们,被分配在普通高中。

从进入高中大门第一天起,老师就告诫我们得奔着高考这三天去努力。那时候普通高中一个行政区只有一个。农村行政划分还比较规范,一个区十几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都设有初中,每个公社下面又是生产大队,大队设有小学。每个大队又由十几个自然村落组成,那时候正是文革生育高峰成长起来的学童,孩子多,学校也得多。恢复高考前,我的小学至初中二年级都是在大队部享受的九年义务教育,老师都是回乡知青。那时知青是个时髦称谓,带有时代的烙印,是指有文化的青年,就如同现在的文青,让人有清新敬重之感。我的知青老师们都是高中毕业回乡青年,男知青多,女知青少,一个个都风华正茂,尽管比我们这一班毛孩子大不了十岁,但师严自威,师生之间感觉像是老鼠见了猫,格格不入。

我的高考记忆

恢复高考后,我的知青老师有不少也参加了高考,我也是那时才知道高考是学生生涯最大的考试,考上大学是我们读书的最高追求。那时每年都有老师去参加高考,但却没有老师考上,所以我们又知道了高考难考。后来外婆村里有个知青考上了上海复旦曾引起十里八乡不小的轰动。再后来邻村的一个大姐姐中考被县城师范录取,又创造了一段佳话,那时他们在我小小的心田里树立了伟大榜样,激发我要努力读书,好好学习。

也可能明白太晚,初三开始,我们原先每个在大队的读书的初二年级学生要参加考试筛选才能进入公社初中读初三。学生人数要压缩到原来十分之一,每个大队只有不到十个名额,择优录取。我很幸运在人生第一次竞争考试取得成功,升到公社初中部读初三。随着高考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也牢牢地扎根在老师的教学里和学生的每次分班考试里,我们初三每月一次大考前四十名可进重点班,重点班又分重点组。一月一大考一周一小考,那时我们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为眼前的荣誉为未来前途挑灯夜战,住大通铺,吃老咸菜,也不觉得苦。那一届我们重点班女生多,她们大都比我大,她们也比我成熟,都希望自己能考上中专技校少花家里钱早早吃皇粮,那时我的成绩也不比她们差,但因当年地方土政策规定不满十五岁不能上中专只能读高中。我不幸在此之列,后来中考又没考好,只够普通高中分数线。

庆幸的是我遇到一对好父母,他们不顾世俗的偏见让我继续读书。那时农村刚兴办乡村企业,村子里很多如我一般大的孩子都缀学去上班挣钱。相比之下我不能挣钱还得花钱。所以那时心里压力很大,周末回家带米带菜总遇到村子里人冷嘲热讽。每次都是低着头灰溜溜的赶紧离开。那时高中离家有十几公里,没有公交车,学校住宿,八人一个宿舍,周末回家。吃饭是自己带米换饭票八人一个饭桶,菜是自己带的够吃一周的咸菜,所以每周来回都是负重行走几小时,很累但看到道路两旁在农田辛苦的人,还是觉得读书是最幸运的也是最舒服的事。心里也更添学习的动力。

我的高考记忆

  八十年代,农村高中大都学制二年,我们这二年的高中生活,也从懵懵懂懂入学到匆匆忙忙应考。高一没有分文理科,相对比较轻松。到了高二要分文理班,我们那一届文科一个班,理科三个班,文科女生多,我们二班女生也只有两位,其余全是男生。我们倆女生坐在第三排,男生们好动又值青春期,每次课间班上总是闹哄哄的,后来听说几个调皮的男生私下还給我们倆取外号打分数。那时我们都正值青葱岁月,男生们即使调皮使坏也带有少年的纯真,如今回想起来感觉也是那么美好。

进入理科班后,学习任务重,竞争性也强了很多。同学之间明争暗斗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大家都怀抱梦想为理想而战,每次考试排名进退都会引起心里交战。进步了要更进一步,退步了要迎头赶上。就这样老师督促扬鞭,自己快马奔跑。结果第一年离录取线还差3分,第二年只高出最低录取线5分,只能上高中中专,尽管不是很理想,但为了能跳农门,也兴冲冲地填报志愿,印象里第一志愿填报一省轻工学校,第二填了安庆农校,指望毕业之后可以在城关找个工作。可惜天不随人愿,苦等了两个多月,亲戚的贺礼都收了,客也请了,通知书却迟迟不见踪影。

到了9月底,妈妈去镇上打听,才知早已过了开学时间,估计录取无望,妈妈匆忙回家,和父亲大人商量,决定让我补习,开始他们准备让我回母校继续复读,后来听人说桐中补习班好找人可以上,父亲又辗转找到邻村的一位在城关工作的干部,带上家里最大的两只母鸡,一篮子鸡蛋,还买了一条烟两瓶酒进城想求他帮忙进桐中补习。那天父亲一早出门,天黑才走回家,去时是搭着村里拉土的拖拉机到了大马路,然后一直走到城关,下午又从城关一直步行到家,那天天气还特别热,二十多公里的大路小路走到家门口,父亲才发现他唯一出门才穿的一件白衬衫搭肩上,也不知不觉走丢了。看父亲很疲惫的身影,看妈妈心疼的责备眼神,我的心也被深深刺痛,也是从那时才真正开始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也深知自己该好好努力。最后桐中补习没去成,又回到母校,还被当时母校校长罚站讲台,好一顿批评。

补习这一年,感觉压力很大,除了单纯的学习应付各种各样的摸底考试,心里还增添了很多焦虑担心,惧怕接踵而至的高考,担心父母的期望再次落空,更多的还是为自己的未来担心焦虑。也许是压力太大到了高考前夕,我发起了高烧,赤脚医生堂叔说是打摆子(疟疾),尽管如此我还是和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到县城去看考场,住在三八旅社,抱病参加了高考。结果是两门课不及格语文58分(满分120分),物理49(满分100),语文本来就差,物理可是我的强项,我曾在地区物理摸底考试中取得过全年级的较好成绩,这次却因为发烧不适物理考试题都没做完,心里很难过。考试一结束就知道考砸了。那一年我们考完回去也不用估分填志愿,因为我们高考前已经历了一次预考筛选,志愿在那时已经填报。

我的高考记忆

回家正是农村双抢最忙季节,考过试自然要努力帮父母干农活,这些年读书除了假期偶尔下田外,其余时间都是父母在辛勤劳作挣工分,那时责任田还未包产到户,家里最老有祖父母,还有两个年幼读书的弟弟。我是老大稚嫩的肩膀也要帮父母分担养家的重担。我和村子里同龄孩子们一起下田干些简单的农活也可以挣到工分,年底分红家里也会多拿一份。所以高考后那个夏天我每天早出晚归,除了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农活,还和大人们一起插秧割稻。头上顶烈日,脚下有水蛭,体力在消耗流汗,心里却忧心重重,不知考试成绩如何,更不知自己未来在哪里?那种彷徨迷茫就如看不见的天日,干不完的农活,压在一个少年的心里,让我过早地感受到人生的不易和艰辛。

庆幸老天没有亏待我。我终于在漫长期盼中等来了录取通知书。一路小跑回家,一腿的泥巴也顾不上洗去。一看是所离家几千里的医学专科学校,学校位于陕西西安附近桃下镇。记得那天是晴天正值中午天热,七十多岁奶奶坐在门口纳凉,她错听是我要去新疆读大学就流泪不舍,说太远以后回家很难。说实话我自己当时有点小小不满,我的成绩比本科录取分数线还高8分却录取在专科,但父母心里很高兴。我是村子里第一个考学成功的人,平时有偏见的邻居们尽管背后还认为女孩读书再好也是要出嫁所以无用花钱不值得,另一面又带着自家读书的孩子和一些鸡蛋面条不断前来祝贺,当面教育自己的后生要向我学习好好读书。为此家里也就当我出嫁一般,还宰杀一头猪,宴请大队领导,所有的亲戚和全村的老少邻居们。母亲为我入学离家准备木箱衣被,父亲则帮我转入学户口,他听人说我上学之地遥远贫瘠吃不饱,老父亲曾一度喜中生悲暗自落泪。

我也是村子里第一个出如此远门的孩子。家人有很多担心,所以上学前在城里当干部的二伯父特地从外地赶回家接我陪我去学校。离家那天村头站满了亲戚长辈们和村子里邻居,大人孩子足足有几十人。那情景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每每回想起来都是深深地感动。那时我离家走得最远也只有县城,一下子要出省城,第一次见火车,还得在火车上待上几天几夜,那种兴奋好奇伴随着分不清东西南北的傻冒样,让送我上学的二伯父哭笑不得。最后到达学校,一看全是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我又慌张恐惧,不愿在这读书,哭喊着要跟二伯回去。

后来二伯留下来陪我一下午,带我报到找到宿舍铺好床,认识了同宿舍的新同学,赶夜间火车回去上班。就这样我完成了我的高考独自在离家千里之外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我的高考记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