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学中破不了的局

2017-06-20  本文已影响98人  再来二两

宁向东在他的《清华管理学课》上讲到:

人生是一连串的破局过程。

唯有一个局破不了,就是用关系进行管理的困局。

为什么说用关系进行管理的困局破不了呢?这是因为这个局是自己设的,无影且无形,再强大的个体身处其中往往也会迷失。



1、涟漪效应

“涟漪”,形象地说就是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平静的水面上会产生一圈圈水波,这种现象就叫“涟漪效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涟漪,有自己远近不同的圈子,远近不同,也就意味着亲疏关系不同。



2、关系的局

中国人的涟漪效应相比其他国家较明显,它基于关系的人际交往逻辑,实际体现在很多组织内部。在组织内部,存在着很多像“涟漪”一样的关系圈:哪些人亲一些,哪些人远一点。所以,在中国人的组织里,下属会强调领导对你好不好,领导也会格外去辨别哪些是亲信,哪些是外人,所以会出现“拉帮结派”来壮大自己圈子的势力范围的现象出现。中国人很在意下属是不是自己人,虽然工作表现也很重要,但在很多时候就相对次要一些。

这会导致两种情况:

上级对下属的评价会因为是不是亲信而有所区分。就像我们常常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不行,行也不行。为什么评价会差异化?就是因为亲疏不同;

在用人和分配资源上,信得过的人和信不过的人在机会和待遇上是不一样的。亲信通常会被分配到更多、更好的资源。



3.为什么说它“破不掉”

能有多少傻冒会专挑你不爱听的说,专做你讨厌的事,都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

比如,你去问一个经理人,企业里如果到处都是亲情关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是有利?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但在实际行动中,每个人都会倾向于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信任的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安全感。这种关系文化,为领导者和老板设置了一个非常难以破掉的困局。

这个局破不掉,组织就会出问题。因为下属会格外想成为离你最近的圈子里的人,所以他会假装“忠心”、假装跟你有相同的价值观来骗取信任,会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亲信”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在有些组织里,阳奉阴违,讲好话的人特别多,至少是从来不说坏话。关系困局里最危险的就是: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亲信,不是真正的亲信,而是演出来的。

一个大企业的老总,他培养了很多人,但55岁那年他突然中风了。几乎每一个他信任的亲信都到医院去看了他一次,但看完这一次,不少他自认为是铁杆亲信的人就再也没有来过。因为第一次来,主要是看他短期内有没有好转、恢复工作的可能,因为他快到了退休的年龄,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恢复工作的可能,也就不需要再来了。他原来非常信任的人,这个时候都弃他而去了。反而是那些因为不断做事、不断遭到批评、以前他认为在他圈子里比较远的人,一到北京来出差,就到医院来看他,让他深受感动。后来他和我说:“老祖宗讲的‘人心险于山川’,真是太对了。”

总之,中国人成事靠关系,你我都一样,一旦当了领导,都会用比较熟悉和信任的人,以期望组织因关系而运作得更有效率,同时也会更放心,做事也会觉得更顺手。就是由于这种基于关系和信任的亲疏文化,才形成了难以破掉的困局。



4、三种有害亲信

那么,怎么破掉这个局呢?有一位西方管理学者总结说:

要识别“应声虫”下属。这种下属会不断去揣摩上意,然后事事呼应你,你稍稍有点想法,他马上就歌功颂德,让你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隔离者”下属。他会有意让你脱离群众,把你和下面的真相隔离开。你只能听到那些对他有利的信息,而所有对他不利的东西,他都不希望传到你的耳朵里,也就是说,你能得到的信息是被他过滤过的。

“夺权者”下属。这样的下属,目标是夺权,他看着是在执行你的命令,但暗中却在培养自己的亲信,一方面讨好你,一方面在拉拢别人,然后等待时机、夺取权力。

如何防止出现这三种下属呢?宁向东老师的建议是尽量树立“业绩文化”,来对冲掉“关系文化”。因为关系文化也不是毫无价值,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你提高信任度,提高组织的效率。当然也会形成很多问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一点业绩文化。

在关系文化的社会里,各种坏“亲信”充斥在组织里,完全是正常的,但要防止这种情况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局面,让组织病入膏肓,要通过业绩文化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够凸显出来。


又回到前文,我们不是说这个局破不了吗?怎么 最后 又提到了破局的办法。是的,这其实是个局中局,只有强练内功,先破自身的局才能破身边的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