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拜鲁迅先生
跟岗学校: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膜拜鲁迅先生
2018年6月23日 陈建全 安溪梧桐中学
膜拜鲁迅先生来上海快四个月了,还没有前去参观鲁迅纪念馆,膜拜这位心目中的先生,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会留下诸多遗憾,其实,也是杂事缠身,繁重的学习任务一直脱不开身,有两次没去成,只能说,有计划去,且一定会去,只是时间问题,今天,算是满足了这个心愿。
就像去年去北京鲁迅纪念馆一样,我是很严肃的,穿着也要讲点究的,不能太随意,连皮鞋也得擦得很是干净,以一颗虔诚之心站在鲁迅墓前,膜拜三分钟,只因先生太值得我们尊重,一代文豪在我们的心中的分量是如此之重,一代文豪的精神在引领着我们走向黑暗就是黎明,一代文豪的文章又很自然的在脑海里浮现。
《孔乙己》那个“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一个科举之梦破灭而穷困潦倒的旧知识分子,世人“对于苦人的凉薄”;《故乡》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旧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图景,闰土的形象依然是那般的明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鲜活泼的还提情趣以及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书塾生活;《社戏》“我”从城里到乡下观看社戏的生活记事,一群天真而纯朴的农村少年,怎么看都让人喜欢;《风筝》以沉痛的心情,回忆少年往事,勾起我们诸多的回忆;《阿Q正传》贫苦而又不觉悟的农民阿Q,阿Q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有;《药》革命烈士牺牲不为群众所理解的历史悲剧;《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左联”无烈士遇害的过程;《拿来主义》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主张“拿来主义”……
一篇篇如此经典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头的文章,浸染、熏陶、影响过多少代人,我也是先生的追随者,读大学时用硬是节省下的生活费,在路边书摊购到的一本《鲁迅全集》,不知翻过几遍,字体很小,密密麻麻,确实百读不厌,被先生聪明睿智的文笔深深吸引,被先生刚正不阿的骨气深深浸染,曾经的我也曾经那么的疯狂,几度愤世嫉俗,看不惯诸多现象,多棱多角的我,而今也算是被磨得脑袋平平,多了几分平静,多了几分内敛,多了几分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是谁主张将鲁迅文章从中学语文教材删去?是谁这么的不喜欢鲁迅?是谁想要剔除先生的精神脊梁?或许觉得如今太平盛世,鲁迅的声音有点刺耳,很不协调。我以为,是不是害怕鲁迅这把“匕首”穿刺某些当权者的利益?是的,太平盛世,我们似乎更喜欢和珅式的小人溜须逢迎,更喜欢朦朦胧胧,更喜欢遮遮掩掩,不喜欢鲁迅的辛辣而讽刺的语言,不喜欢鲁迅的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不喜欢鲁迅的针砭时弊革故鼎新。真是太滑稽了,太可笑了,太小人了。
先生就是先生,一位留着八字胡,矮小黑瘦,头发永远那么竖直的,一直穿长衫,其貌不扬,不讲究穿着的先生,对穿着却很有研究。很喜欢先生与萧红女士的对话“……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且看先生是怎么委婉的批评萧红的,萧红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先生说:“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很喜欢这种说话方式和语气,先生就是先生,一个有文化的先生。
站在先生墓前,我虔诚凝望着,让内心平静下来,我灵魂在叹息,先生就在眼前,可我一直觉得先生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很多人不喜欢,不捧场了。可是,先生并不仅仅是先生,他曾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回荡在真理与正义的天空下灵魂的呐喊声,不仅仅曾经是,是永远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难道说不要就不要了吗?现在不是高唱回归传统文化了吗?先生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化身。
愿“人立而后凡事举”能够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愿阿Q “你哪里配姓赵!”“君子动口不动手!”“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造反了!造反了!”“羞愧自己画得不圆!”“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一生这六个典型场景,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人格站立起来后,任何事才能办成。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愿先生精神不朽!
膜拜鲁迅先生 膜拜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