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成长(五)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路的路

一波三折

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变故又出现了。

周宣帝不仅荒唐,而且疑心比较重,周宣帝慢慢对杨坚心生怀疑。就在周宣帝心生猜忌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杨坚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

周宣帝即位不久,就重修法律,虽是好事,但新颁布的法律非常严酷,老百姓怨声载道。

杨坚了解到情况后,就建议周宣帝施行仁政,不要让老百姓人心惶惶,但周宣帝没有接纳。

这件事在民间传开后,百姓们就议论纷纷,说周宣帝昏聩无能,拒不纳谏,宰相杨坚是一个好人。这事传到周宣帝耳朵里,他一下子就警觉杨坚在收买人心。

周宣帝设下一局,传唤杨坚,且吩咐左右,说一旦发现杨坚脸色不对,就立杀之。杨坚十四岁入仕,政治经验很丰富,也很警觉,他当然知道周宣帝来者不善,见了周宣帝后,他神色自若,谦卑有礼,根本不留下一点把柄。周宣帝最后也只好放了杨坚。

躲过一劫的杨坚,心生深深的恐惧,觉得再这么下去,性命不保。于是,杨坚就主动请求调离都城,到偏远的扬州上任,周宣帝也答应了这个请求。

但朝廷的任命书下来,杨坚没有马上出发,因为这个时候他得了足疾。不知是真病,还是反悔,反正从五月四日杨坚拿到任命书,一直到五月十日,杨坚都没有离开都城。

就在杨坚拖延时,又一件大事发生了——周宣帝死了。

周宣帝垂危时,大臣们必须办好两件事,一是确立接班人,周宣帝很早以前就立了太子,所以这件事就解决了;第二,谁来做辅政大臣,这是重点问题。

史书记载,当时周宣帝已经说不出话了,留在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书的大臣地位就等于大权在握,在诏书上写上谁的名字,谁就是辅政大臣。

当时负责起草诏书的大臣有两个人,一个是刘昉,另一个叫颜之仪。

刘昉眼见周宣帝人已经快不行了,就找到大臣郑议,和他商量让杨坚做辅政大臣。因为杨坚有权力,有地位,让他辅政,大家信服;其次杨坚和郑议是同学,关系较好。

按照当时的政治原则,辅政大臣应该是宗室人员,轮不到杨坚这个外戚,可是正是如此,杨坚才会对刘昉和郑议感恩戴德,以后才更容易飞黄腾达。

刘昉和郑仪一合计,就召杨坚入宫了。三人一见面,就定了计策,依计而行。

就这样,杨坚从一个备受猜忌,准备离开权力中心的失落者,摇身一变,变成了北周的辅政大臣。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就在杨坚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他发现诏书居然没办法顺利发布。

刘昉等人把诏书起草好后,就拿去让颜之仪签字。颜之仪是一个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忠君观念非常强烈,他想皇帝平常最不放心的就是杨坚了,现在居然任命杨坚做辅政大臣。颜之仪痛斥了刘昉等人,并且坚决不再诏书上签字。

颜之仪不签字,这份诏书就没有法律效力。刘昉胆大包天,他看根本说不动颜之仪,就干脆找了个和他笔迹相近的人,代替他在诏书上面签字,就算顺利下诏书了。

诏书虽然起草成功,但是杨坚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