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趣的人生多在从小被逼着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题图选自插画师 Michael Driver 作品
文 | 蚂蚁先生
-01-
长期以来,我总觉得,在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之下,年轻人要想真正成熟,就一定要尽早和自己的父母分开并且独立生活一段时间,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并去试着自己做决定做选择。这话难免说得武断,但不可否认,为数不少的中国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个性层面,并不合格。
曾经和朋友就“虎爸虎妈”的新闻聊起过家庭教育的问题,最后达成的共识是,自古以来,以女性长期屈服于“男权、夫权、父权”为代表的“三权分立”的中国社会,父母在子女的教育工作上,极其容易出现两个极端。
一种是“有养不教”的,纯天然野外散养模式。很典型的就是广为人知的“放羊的孩子”故事梗,很多孩子往往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陷入“放羊 - 娶媳妇 - 生娃 - 放羊”的恶性循环。这在底层的贫困落后地区极为常见。
还有一种是“矫枉过正”的,满口“这是为你好”的监狱化教育方式。父母为孩子用自己的规矩画一条线,连接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路线,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父亲安排妥当,子女只需负责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关卡。这俨然是一座监牢城堡,每一根冰冷的钢筋,每一立坚固的水泥都经过父母的深思熟虑,子女没有丝毫反抗和质疑的机会,因为每一次的抗争换回的都是“我是过来人”、“这是为你好”、“我怎么会害你”的道德审判。
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从传统的中国式父母来看,每一个家庭里母亲都是以爱和包容的角色存在,所以才会说母爱如水,温润而平和。可是父亲不一样,中国人喜欢推崇慈母严父,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中国式父亲很大程度上都会选择打击式教育,即便自己想向孩子表达父爱和温情,也会因为自己作为父亲的角色身份而选择隐忍,所以才会说父爱如山,厚重而严苛。
我认同的一种观点是——父亲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榜样。基于此,我其实一直都很庆幸我的父亲是后者。坦白说,我有时也会被一种巨大的失败感所裹挟,然后陷入一种莫名的自卑和焦虑之中。感谢他作为一家之主担任赚钱养家重任的好先生同时,也是一个颇具耐心和想法并付诸实施来教育孩子的好父亲,可能源自于父亲跟我和哥哥在童年时的交流,让他的孩子能拥有成为“好爸爸”的先决靶向。
-02-
多年以前吃到过一种异形寿桃,桃子的形状长得就像一个寿仙翁,后来我才了解到,这是在还未长成型的桃子上外套一个模具,在桃子成长期时将其禁锢在模具中,这样的桃子,被压抑的很严重,外表看着很吸引人,但是吃起来味道很奇怪,和普通的桃子完全不一样。
来自心底的厌恶让我对这种人为的怪胎敬而远之,因为我知道那些本该圆滚滚的桃子,都是在幼小时被禁锢在一个无法挣脱的囚牢之中,欲得自由而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畸形,绝望且无助。这种人为扭曲的结果就是,味道不仅难吃,而且果皮异常之厚。愚蠢的人类总是喜欢扭曲一些原本应该舒展的生命。
这和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契合度,对于为人父母者也是一样,何况孩子不是水果植物,过度的人为干预之下,只能结出来心理变态的果实。被父母强加锁链约束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被这种失败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我很难相信他们中的大多数能有独立的思想。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比起完美,许多人都会对人生中的遗憾和求而不得恋恋不舍,当自己终于为人父为人母之后,很多父母便选择将自己人生中的遗憾刻在心里,然后成为自己将其写进自己教育子女的法典条款之中。这种带有父母人生阴影的潜意识的教育思维,所带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幻觉,而这种幻觉常常会令父母们错误地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他们会开始梦想自己的孩子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自己曾经错过或遗失的美好,通过下一代的努力来弥补了自己年少时的缺憾,这其中甚至包含了许多父母曾经梦想却未尝试过的事情。比如很多父母连五线谱都看不懂,却在看到郎朗和李云迪成名之后,也立志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一个钢琴家。
而面对这样的人生剧本,他们的孩子要么顽强反抗,要么用“父母之命不可违”的道德准绳将自己五花大绑,跳进一个个由父母为之打造的“囚牢”中,成为上一代憾梦者的牺牲品。
一个很大的现实讽刺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企图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来逃避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羞愧,越来越多的子女被原生家庭的镣铐拖得寸步难行。越来越多的家庭渴望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魔幻现实对自己翻牌。
-03-
经验主义最容易给人造成的一种误解,是让你下意识地认为一条路自己走通并成功到达终点,那么潜意识里你会告诉自己只有自己的“过来人的经验”才是正确的,而其他的选择和路线都是迂回甚至错误的。于是乎,很多来自父母愚蠢的爱将越来越多的子女裹挟。
坦白讲,出于自身对子女全然无私的爱,父母们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将子女托举至自己的头顶,倾其所有,让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他们希望子女绕过自己曾经掉过的坑,这种情绪于情于理都能无可厚非。可是也正因此,当子女的人生路线和思想稍微出现一点预期之外的偏差,父母的失落和怒意也会因为“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暗示呈现出一种暴走的状态。
实际上,这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对自己潜意识之中那个“完美的孩子”的期盼所导致,而那个“完美的孩子”往往源于父母对自己曾经人生过往的不满意。当孩子出现哪怕一点点的忤逆,都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全然付出的爱意遭到了背叛。《欢乐颂》里的关雎尔,从小到大过得都是父母悉心安排好的人生,规规矩矩的三好学生,可是当面对爱情时的她,到最终还选择了反抗,而正是这样的剧情安排,让这个一直可有可无的角色变得活络起来,更令观众讨喜。
我常常觉得,中国父母最不可理喻的教育观念恰恰在于:不允许孩子犯错。成功的家庭教育者都会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将自己心中的“未完成”绑架到孩子身上。但凡读过几本王小波、写过几篇文章的人都难免会有个作家梦。我喜欢阅读,也热爱写作,但是我的文章写得很烂,所以注定这辈子都成不了一个作家。海明威说,幸福的童年是作家最大的不幸。我绝不应该将这样“未完成”的夙愿转嫁到自己的子女身上,除非孩子自己愿意。
-04-
凡事适度而为,过即成灾。当你面对着自己的孩子,你摸着自己年少时留下的满身伤口说,“我都是为你好,我是怕你受伤,所以你不要去接触那些危险和肮脏的人和事”。你说平凡可贵,你为孩子铺好的康庄大道抵达的是一片坦途,只要孩子服从你的意愿,按部就班地走好每一步。这些爱的劝解本身或许蕴含着一定的人生经验。问题是,无论是世界的美好还是肮脏,你的孩子都没碰过,更不曾独自一人经历过。
所以,你觉得这些自以为是你人生全部阅历和精华的规划和劝勉,对一个充满好奇感的孩子来说,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这么说吧,你觉得除了溺过水的人,又有谁会觉得求生的本能有多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遵从你划定的路线和生活准则,按部就班地在“围城”中打转,并且心甘情愿,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怕了,因为作为父母,你成功地扼杀了一个孩子,扼杀了一个孩子建立新鲜世界观的好奇心!所以,我一直觉得过于听话的孩子其实挺可怜。毕竟老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一个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世间皆黑白,唯尔艳绝芳华”。舐犊情深,这无可厚非,但最好不要在你看着自己孩子远去的背景时候,夕阳斜晖,倒映出的却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你以为这样会很让人欣慰,可是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他们该有自己的轨迹和思想。
生物的基因可以被复制,但是独立人格和思想不该被粘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