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No 58|迟来的中秋印记
我听到的 听出的 全是苦涩
遗憾流成的河 把幸福变清澈
骄傲的 骄傲的 心最脆弱
——题记 刘若英«所有相爱的人啊»
part 1 中秋美食
此刻上海正下着小雨,雨滴拍打着窗,传来滴答滴答的声音,还有来往车辆的轰隆声和汽鸣声……
这种场景,像极了重庆冬日的日常,阴雨绵绵的日子。
今年是在上海过的第一个中秋。很早之前就收到了公司发的月饼,蛋黄馅的,还不错。
我其实不是一个喜欢吃甜食的人,往年过节也最多尝一点月饼,作为中秋的氛围感。
今年,似乎多吃了几个,完全是当个早餐。
越长大似乎对于节日没有那么期待,当然除了放假之外,真正地去感受节日的氛围变得很少,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跟日常没有太大的差别。
中秋那天,和室友约着去逛了一下来福士,离现在住的地方不远。室友带我去感受了一下风情街,还原老上海的小街。
其实我们俩主要是奔着美食去的。
和室友点了一圈圈东西,葱油饼,锅贴,素食砂锅,炸串,刨冰,沙达,年糕排骨,香酥鸡,炸鱿鱼,臭豆腐……
感受了一下室友小时候经常吃的小吃,整体来说,那天吃得很开心。还一直跟室友叨叨,下次如果朋友来上海,我也可以带他们来这里吃,感受一下老上海的氛围。
part 2 中秋电影
逛完风情街,和室友一起去看了电影«隐入尘烟».那天,看电影的人很少,整个观影厅不超过10人,算是比较安静,但比起平时,确实少了很多。
对于电影的一些情景,我大概有些预期,从小生活在农村,大概知道一些。虽然这些年村里大家都建了新房子,但是对于小时候的记忆,有时候还比较清晰。
记忆中,泥土墙瓦片房,一年四季,全靠田里农作物收成,换取所有的生活开销。
对于电影想从几个角度来说
第一,时代意义
这是我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就好像70/80/90年代。农村的故事。
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个农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平凡的两个人,组成一个平凡的家庭,然后在一起生活的故事。
但这又不只是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也是大家的故事。
第二,演员
电影最大的挑战该是海清,要从一个美美的都市女性变成一个有失尿症,跛脚佝偻的农村妇女,是一大挑战。
为了这部剧,海清还提前到农村适应生活。对于海清的敬业,很佩服。我想,这就是优秀演员的特质吧!
会让我想到,早一批的那些演员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饰演马有铁的武仁林老师也是竖起大拇指,把这个人物演活了。
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却更加真实。动作,眼神,都很到位。
很谢谢两位,为大家带来一部好的作品人物形象。
第三,思考
这部电影,总是会让人想到,关于人性。
人性的善良,朴实,坚强,勤劳,还有存在的偏见,欺压,贪婪……
整部剧的基调感觉有点悲凉。曹贵英的突然离世,乡里邻居的嫌弃,嘲讽……
但其中也有甜,也有爱。
关于电影记得的一些瞬间:
曹贵英铲掉了一颗麦子,马有铁说麦子也有它的命运。
马有铁去帮侄子运家具,曹贵英在村口等他,递上暖暖的开水。换了几次的开水,终于等来了丈夫。
马有铁小心展平那个喜纸。
用小麦印在手臂上的话,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爱与浪漫。
两人印着灯光一起看孵出来的小鸡,似乎生活有了盼头。
但,为什么看着看着,却也多了一丝心疼。
命运就是这样的,常常有许多无可奈何,但人们仍在很努力地认真生活。
«隐入烟尘»,会让人印象深刻吧!但看完,却久久不忍再回忆那些画面,日子在一点点好起来,就像命运在开玩笑,一切都按下暂停键。
留下的遗憾,无法弥补,放入历史,变淡变淡,再消失不见。
电影的故事到这里了,可生活还要继续。
只愿有过的温暖和幸福能一直留在心里。
part 3 中秋灯会
看完电影,已是下午,朋友约着去看灯会。没有感受过上海的中秋,就去看看吧!
豫园的灯会没有想象的好耍,不过灯笼倒是漂亮。就是人有点多。对灯会的印象也就是这些了。
晚来的关于中秋的片刻,整体来说,还好吧!
愿你的中秋,也有人陪。即使没有,也希望你那天过得快乐。
早安午安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