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焦虑的自我拯救
文|金泽香
曾有人做抽样调查,对象群体是普通工薪族:“如果给你一百万是否能解决现在的烦恼?”答案“是”与“否”持平,怪的是,该调查给题目加上年度标尺继续发问:“如果每年给你一百万是否能解决现在的烦恼?”答“是”的以绝对优势领先,看来第一条回“否”的,不外嫌金额过少,当知晓每年有一笔不菲的固定收入,立即心安。该调查的结论是:对普通百姓来说,钱是万能的,它化身天秤平衡物质与精神。
此种说法与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比,可谓简单粗暴。姑且不论科学性,从现实角度来看,该结论实则影射大众追求仍停留在“生存”层面。以北京房价收入比举例,相关数据表明,一套100平米的房子大约是北京市民年收入的37倍,而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房价收入比在3至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我国除一线城市,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已超过6倍。也就是说,多数人工作一辈子只为一套房,介于生存与生活的中间地带,面对巨大的现实落差,唯金钱可补,这已是一代甚至几代人深感焦虑的事。
然金钱真的是万能的吗?我看未必。前不久“焦虑症”成网友讨论的热点,相对各类烦恼而言,“焦虑”这个更为精准的情绪表达,引起大家共鸣。是啊,活在当下,竞争激烈,为争取更多更好的有限资源,谁能逃得了焦虑呢。就算不争不抢,迭代迅猛的多元信息,挤压人们生活空间,形成被迫接受,被时代簇拥而行,怎能不焦虑。
焦虑的根源在于,受外力影响形成的过激反应,如惊恐、紧张、烦躁等。从医学层面讲,此类症状并不能用上文给予的调查结论“金钱是万能的”来治愈。它可能由金钱引起,但形成的情绪波动,已不能单靠金钱抚平,它隶属于神经诊疗范畴。
心病还需心药医,面对日常小焦虑,可行佛家内观法。一旦触碰焦虑边界,自我调整呼吸,观察心念起伏,如深呼吸缓吐气,或转移注意力,或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在我看来,焦虑与沮丧、失望、泄气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正向过激,后者是负面过激,前者跃跃欲试想尝试或尝试后因结果不甚理想,产生烦躁、紧张、恐惧;后者是丧到极致,失去动机,坐以待毙。当今焦虑与感冒一样,时而发生,无不源于我们与外界接触面广,总有某个小点被一触即发。
想起几年前,微信刚流行,我被拉进各种群、碍于情面加了各种人,看各类熟的不太熟的甚至陌生人的朋友圈。坦白讲,当无数信息涌来,我焦虑了。我的空间呈无序状态,每天需拿出时间、精力应对种种不相关的人。这对擅长或热衷人际交往的人算小事,但对我这种天生慢热又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简直如坐针毡。一次出门忘带手机,那种不被打扰的感觉甚觉可心,于是我决意改变:首先清理好友名单,留存的界线是,家人与日常互动多的朋友,次之是工作伙伴,其余一概清除;接下来查看微信群,不重要或自己不怎么发言的设为消息不提醒,要么直接退出;然后清理订阅号,有阅读价值的置顶,其余取关或不闻不问;最后,关闭朋友圈。完成此番清理后,焦虑明显缓解,之前被微信叨扰的世界终于恢复正常。前不久,我注意到朋友圈功能迭代升级,推出了取消红点提醒、关闭朋友圈入口等人性化设计,看来为此焦虑的不止我一人。
这个事例说明,焦虑可大可小,外物是起因,心性是主因。内心的平静难以用金钱衡量。如果这时还有人问我“给你一百万能否解决你的烦恼”我会将是和否都打上对勾,即是也否。有钱固然好,买买买,可暂时放下焦虑的事。但钱是有限的,焦虑的黑洞是永存的,花光之后还需面对,所以心病还需心药医,跳出本我,理智审视焦虑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是谓自救。
当然,世间哪有那么多法子,总有无解的狂躁。无解不可怕,可怕的是与之深深凝视不知回眸。一味沉溺其中,势必自我损耗,步步滑入情绪的深渊。此时不必纠结结果,不妨去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健身、书法、观影等。相对于消灭焦虑,我们随时需留意自身的能量值,一旦发现下降趋势,则需进入“充值”状态,为日后解决疑难留存足够的精力与体力。提到“日后”可能又有人要焦虑了,如果以后也无法解决呢?是啊,无能为力的事还少么。如果注定无解,应行妥协宽慰之法,事无万解,人非万能,妥协不是认输,而是识破事物真相,搁置争议。妥协什么呢,妥协于事实;如何妥协,依从于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判断。
总之,焦虑不可怕,它是一座蠢蠢欲动的火山,不留意自有引爆的危险。儒家佛家道家一致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浮世喧嚷,既然万物无法止息,唯有自我时刻善待,于“静”中参悟,于心中化解,让无从依傍的内心多一份沉着依靠,便不会随境而转,又似武侠高手,不慌不忙中一一接招,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基于诗意憧憬,我愿相信,火之另一极是水,只要降伏之,自安宁温柔,想来焦虑之火亦是。
(谢绝网络转载,违者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