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病安从来
人的精神可以影响肉体,这一看法被现代身心医学所证实。研究发现,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都经历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紧张和焦虑,可以造成心血管机能的亲乱,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医家,始终将情绪调节看作是养生防病之本。
恬淡虚无,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对此也有精练的概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指的是一种精神安宁、清心寡欲的人生境界;真气从之,指的是生机勃勃的身体状态;精神内守,指的是达到这种身心状态的方法;病安从来,指的是健康长寿的结局。可见,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早就认识到,只有从容驾驭自身情绪,才能保障身心的健康,尽享自然天年。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家,就发现了不良情对健康的危害。道家很早就提出“忧郁生疾,疾困乃死”。而《黄帝内经》更是明确指出:“七情致病,内伤脏腑,外伤气血。”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黄帝内经》认为,这七种情绪的失控,是导致疾病的内因,而来自外部环境的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外因。毫无疑问,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生的喜怒哀乐,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般情况下,这些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不会使人生病,但如果这些情绪过于剧烈、持久,就会引起人体气机的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疾病。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也就是说,每一种过激的情绪,都会对人体气机,造成特有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失常。具体到某一种情绪和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恬淡虚无,病安从来大怒伤肝
发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绪,经常发怒的人,容易出现不安,头昏目昡、口苦耳鸣等症状,甚至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痛等疾病。
大喜伤心
一般情况下,喜乐可以使人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健康,但是过度欢喜,则会使心气散乱、神不守舍、嬉笑不休。《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欢喜过度,精神失常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大喜伤心。
思虑伤脾
思虑过度,能使人郁闷不舒、消化不良、精神疲惫、衰弱无力、失眠健忘,甚至诱发胃溃疡、癌症、抑郁症、糖尿病等疾病。
悲忧伤肺
忧伤和悲痛,会伤及肺脏,导致一些肺脏的病变,出现胸闷、气短、咳血等症状。《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最后就是死于脚病。
因此,《黄帝内经》将和喜怒而安居处,作为养生的第二大原则,是非常有深意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情绪要平和,精神要安定。最有价值的是,《黄帝内经》不仅说明了情绪如何引起疾病,而且还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情绪来治疗疾病,并提出了以情制情的治疗原则。就是要求医生在治病时,善于用语言激发患者的某种情绪,以此来抵消原有的、导致疾病的过激情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它提出了著名的治疗原则:“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它们非常通俗易懂、简单实用,即使没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也可以利用它们来治疗自己,或帮助家人和朋友。
医案一
中国古代名医张子和,经常利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有一位妇女,家境非常富有,但是由于思虑过度,已经失眠了两年多,特请名医张子和来诊病。为了激怒这位妇女,张子和故意多要诊治费,在她家饮酒作乐,最后没开药方就走了,结果这位妇女非常愤怒,大为发泄了一阵,出了一身的汗,当天夜里就不失眠了。这就是利用愤怒情绪来治疗思虑过度。
医案二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自幼勤奋好学,考中了进士,在家务农的父亲,高兴得逢人便说。久而久之,已经不能自主,总是大笑不止,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儿子不得已只能请御医诊治,御医思考良久之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随后派人到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这位父亲听到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症状竟然止住了。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痊愈了。
有人可能要说,在今天这样躁动不安、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能做到恬淡虚无吗?其实,恬淡虚无并非让人超凡脱俗、归隐山林、不食人烟火,它指的是精神上的一种超脱、自在、安宁的状态,也就是说,最好只用你的头脑和双手来处理生活中的繁杂事务,而不要让你的心深陷其中。简单地说,就是动脑、动手,不动心;遇事镇定自如、冷静对待:事后不要将之放在心上,自寻苦恼;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