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门当户对产生朋友,还是情投意合产生朋友?

2016-06-23  本文已影响97人  走小将
文:走小将    图:网络

文/走小将  简书作者    一个爱写文的工科男

学生时代的我不知从何时起,发现身边的同学一般会分为几个小团体,成绩好的团体、成绩差的团体、爱玩网游的团体、爱追剧的团体。因有共同爱好而聚合的团体不足为奇。

但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都会建立了一个小的团体。而且这个团体是其他人无法进入或不愿进入的。

我很奇怪这种现象的成因,疑惑一个小型团体的凝聚因素是什么?

一开始我以为,是他们门当户对(本文中单指经济条件相当),消费水平相同,为了在实施高消费标准时有个同伴而不得不在一起。

后来仔细的想过后,其实我没有看到本质。

所谓门当户对不过是产生共同兴趣的一个诱导因素而已,而并非一个团体的形成因素。

消费水平高的人因有能力长期接触高昂物器,从而习惯或富有大量高昂器物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在有同伴共同享受的时候得到成倍增加。

所以追其形成原因,和成绩好的团体、爱玩游戏的团体形成的因素是一样的,所谓情投意合。

我儿时的伙伴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我经常去他家里玩和做功课,玩电脑。朋友家的房子面积是我家的三倍多,装修也高档。我们的友谊建立在一系列共同的爱好上,自行车、画画等。

而后来由于年龄的增长,虽然依然在一个城市,家住址也没有变,但是生活轨迹却越来越不同,导致了我们的共同爱好也越来越少。

后来我们联系越来越少直到不联系,十年后,我才又和朋友取得联系,得知他的生活现状和目标,却发现我们已再无共同话题可聊。

同样是认识十几年的另一个朋友,从小学同班同学后并相识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兴趣都不谋而合,之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都没有机会再成为同学,后来甚至位处中国南北两端。

但是每次的见面和通话我们都有聊不完的话,对方的每一个变动都牵动着自己的心。

虽然经过十几年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我们的关注点依然相近,甚至会主动希望将对方的兴趣也变为自己的兴趣,所以我们一直都是朋友。

我是个很不会经营朋友关系的人,因为不善经营,对于原本不会成为朋友的人很难维持住联系,所以现在的朋友虽然天各一方,但都情投意合,难以割舍。

以上,非门当户对产生朋友,而是情投意合产生朋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