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之间到底能不能做朋友
某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对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
有个高赞回答:不要想着和同事做朋友。
但是这样一来,职场人们就开始困惑了:
出了校门,除了家人,我大部分交际都属于同事关系,不能和同事做朋友,我基本上就“没朋友”了怎么办?或者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内心已经把同事当朋友了怎么办?……
这些问题其实就跟同样热议的“能否将婆媳关系处成母女关系”是一样的道理。明智的媳妇都明白:婆婆就是婆婆,不要指望再多个亲妈就对了!
有人说不对呀?你看那谁谁谁跟她婆婆处得就跟亲母女似的呀!
没错!跟婆婆是有一种可能处得像母女,但那也只是像母女的婆媳俩呀!
所以,同理,如果俩人只能做普通同事,那就不勉强一定要在职场中交朋友啦。反之,如果在职场中遇见彼此惺惺相惜的人,也不用危言耸听,非要刻意与之保持距离。就像我们希望有个能像亲妈一样处的好婆婆一样,在职场中,同样可以追求像朋友般存在的同事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可以借鉴《深度关系》一书中的理念和做法。
本书通过5种典型的人物关系——父女、夫妻、闺蜜、兄弟、同事,呈现了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指明了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帮助读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充分信任、彼此成就的深度关系。这本书的内容源自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超高人气的经典课程——“人际互动”课,该课程影响了大批硅谷高管,可见内容非常实用。
书中指出:虽然所有的关系各不相同,但多数都会按照相似的模式发展。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当身处一段深度关系中时,我们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或者无法应对与他人更亲密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挑战。
如此看来,能不能与同事做朋友的问题,其本质是我们怎么样与同事建立深度关系,或者当我们发现自己与同事之间产生像朋友一样的亲密(情谊)时如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冲突的问题了。
这得先从什么是深度关系说起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我们将这种关系称为“深度关系”。这种关系有六个特征:
1. 你和对方都可以更充分地展现真实的自我。
2. 你们两人都愿意袒露脆弱的一面。
3. 你们相信自我表露的信息不会被用来对付自己。
4. 你们可以坦诚相待。
5. 你们可以用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冲突。
6. 你们都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与发展付出。
任何关系都有浅交到深交的过程,在关系之初,彼此之间是一种弱连接,可能弱到在与之接触时,感觉不到任何真实的联结。随时关系的深入,可能会逐渐在相处中感到被了解、被支持、被认可、被接纳。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会促使我们对许多人会感到有些依恋,并想要与他们建立更亲密的联结。不管是想跟婆婆处得像母女,还是想跟同事处得像朋友,其本质都是希望与对方的关系能再进一步,渴望真实的自己被看见、被了解、被欣赏,而不必做任何伪装或掩饰。
1、如何与同事建立起深度关系?
深度关系的前三个特征以“自我表露”为中心。很多人会说,现在我们已经处于一种“过度分享”的文化中,为什么还要讨论“自我表露”呢?因为呈现表象与分享真实自我是有区别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人的“朋友圈”越来越广了,随随便便都能有几百几千“好友”。但在这样的“朋友圈”里,彼此能知道对方的动态,知道谁谁谁又去哪里旅游了,玩得好开心呀……但只有处在深度关系中的人知道我这趟出门旅游是为了排遣积累了大半年的压抑情绪,且旅游也未能解决我的问题,回来后又再度卷入那些无力应付的糟心事中……社交媒体创造的世界,迫使我们用积极的表象掩饰一切事物。维持这种虚假的表象让人很疲惫。掩饰和伪装自己,不仅会让人失去真诚的能力,还会让别人也做出掩饰。所以,想要与对方的关系再进一步,首先需要与对方分享自己的一部分,并且要分享的是真实的、真诚的自己,而不是一个被微笑的假期照片或欢快的节日问候所掩饰的你。
2、当与同事产生冲突了如何维持深度关系?
深度关系的后三个特征就与反馈和冲突有关。即使在良好的关系里也会发生争吵,任何一种关系都一样。对冲突的畏惧可能会让我们回避矛盾,而回避偏偏又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会被彼此带去伤害。正所谓“不打不成交”,虽然并不容易,很多人甚至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矛盾提出来,并予以圆满的解决,就可以加深彼此的关系。
挑战一个人,可以是支持他的一种有力方式。比如与你有着深度关系的人指出,你做了某些让他们感到困扰的事情,我们需要坦诚接纳这个挑战,将之转化为学习的机会,而不需要为自己辩解。因为这一方面是对方在表达他对这段关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他帮助你成长的意愿。这样的机会能减少相同困境在未来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当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就不再惧怕与同事发生冲突了。只需带着双赢的意识和真诚的姿态,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与对方的关系深入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
3、一定要跟同事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吗?
首先要明白一点:我们无法与所有人都建立深度关系,因为这种深层的联结需要付出许多精力,也没必要刻意去追求,更何况更多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呢。大部分情况下,职场中大家都能站在协作的立场,理性对待合作及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分析,就够了。而情感层面的需求,要相信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多的人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比如网球伙伴,瑜伽好友,一起看电影、听音乐会的人,或者偶尔一起吃晚餐的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在工作上合作非常愉快的同事,即便他们不是你亲密的朋友。这些关系能为你提供伙伴情谊、社会互动、智力激励、专业认可以及乐趣。这些关系没有那么深入,这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这些关系。不是每道甜点都要像巧克力蛋奶酥一样浓郁,你也不是每次都要和非常了解你的人互动。
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技能(即软技能)是职业成功的基础。所以,在随缘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去学习如何让一段点头之交变得更深入,让有些冷淡的关系变得更亲密,让有问题的关系变得更健康,或者让竞争的关系走向合作,绝无坏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超越肤浅对话的技能,且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步骤,关键是下定决心去真正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