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益处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48人  梦想的简书

昨晚,知名度极高的房主唯有奋斗,分享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与书相伴》,收益匪浅。关于生活与读书,我相信咱们群里的人,都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房主已经谈到了各个方面,我们就根据自身情况,多读书,读好书。我呢,也细想了一下,自从加入新华社领读者计划以来,我们所读的书目基本上是外国作者所著。这就让我想起了和鲁迅先生有关的一件事。

一九二五年一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书友们知道,京报副刊的编辑孙伏园和鲁迅先生是好朋友,孙伏园笑眯眯的老去约稿,于是才有了经典的《阿Q正传》问世。这次,鲁迅先生也就半开玩笑地列了一个书目: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青年必读书

“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这样的一个单子,编辑孙伏园一定不满意,就又和鲁迅先生央求,“详细说说”,于是鲁迅先生就又加了附 注,原文如下:

“但我要珍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个附注一见报,曾有人在报上进行攻击。当然对于思想高度达不到的攻击者,怎么能是鲁迅先生的对手。于是当时的社会上才出现“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吗?”之类的辩论,我们在阅读《金字塔原理》时我也写过肤浅的《对比》,也点过这个问题。现在看鲁迅先生的预见是正确的。

听了房主关于各国人的读书比例,想起鲁迅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的一句话:“中国人的聪明是绝不在白种人之下的”。就是这么聪明的我们,当时的社会,天天又做了些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友邦惊诧论》又给出了答案“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这个我们都记忆犹新,我就不重复了。

现在的环境变了,进入了新时代的我们,生活条件也好了,我们的房主又根据自身经验谈了关于读书与生活的体会。其实,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包括爱读书的书友,大一点说,有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小一点说来自全国各地,我们既然坐在了一起,别只顾玩手机。人生中最空虚的时刻,莫过于宝贵的时间,却全部都耗费在了社交网络上。平时,适当放下手机,让自己陶醉于书本、放眼于世界,让眼中不只有手机里的苟且,而是有更大更阔的远方。

梁启超有《少年中国说》,鲁迅先生有《青年必读书》,毛泽东主席寄语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而我们的房主又作了分享,我们怎么去做,聪明的各位心中都有数了。我也就不多言了。

多年以前写过关于读书的文字,曾载在人民日报上,也用这段来结个尾吧:

[cp]与书的交流,就是与智者对话。它能启迪我们的心智。我们能从它那里找到黄金屋,又能从它那里得到颜如玉。知识改变着我们的命运。由它陪伴,宣嚣的城市在我们眼中如平静的山村一样,值得我们向往;浮躁的人心由它浇灌,我们能沉静下来茁壮成长;急功近利的想法,由它滋养,能脱变到高瞻远瞩的精神高地。 ​[/cp]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