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喜欢的事,过想要的生活,爱自己心理每天写1000字

如何跳出“你不赞,我丧气”的行为怪圈

2017-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她记录

生而为人,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处理自己和自身、自己和外界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希望获得他人的点赞、喜欢或打赏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行为,这是人之常情,这不可耻,也不代表我们内心不强大。但很多文章会站在心理或道德的制高点批判我们“这样是不对的”,这些文章在反复强调“你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问题是,这些道理并没有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

以前,当我发布了一篇文章或一条动态,假如没有人点赞、喜欢、评论或打赏时,我或多或少会感到不舒服。于是,这种不舒服情绪可能会引发Delete行为和之后对别人同样的的漠不关心行为。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我又如何跳出了这个行为怪圈?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很好地诠释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学习“道”、掌握“一”是认清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否则我们终其一生会陷入“万物”的混沌、迷茫之中。既然我TM不想玩这个游戏了,就得透过现象找本质。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其生物学、心理学基础是非常强大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属性。我们的亲戚不是老虎、狮子、猫头鹰,而是猿、猴子、大猩猩。看过《动物世界》或去过动物园的就会明白,我们这种动物是群居性的,是和同类在一起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马斯洛需求大家都知道,我们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比如,我们发朋友圈、我们开party,就是满足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我们寻求或给予别人的喜欢、点赞或打赏就是一种和同类的连接,这是正常行为,反之才是不正常行为。基于这个,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自闭”是一种“病症”,关禁闭会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而存在。

既然正常,那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变成我的一个困扰?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叫做“价值评价”。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过“价值条件化理论”,简单来说,我们都有两种“价值评价体系”,一种是自己的,自我认可的价值评价,另一种就是外界的,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上的自我评价,即价值条件化。

比如,我之前出现的困扰其实就是价值条件化下的结果。我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建立在他人认可基础上的,这种认可涵盖了你的喜欢、点赞或打赏。假如你不喜欢、不点赞或不打赏,我就会认为自己没价值。除此之外,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我价值评价和外界价值评价出现错位,常见的就是为了迎合外界的压力,压抑自己的需求。比如,我不想给你点赞,可还不得不给你点赞。


我们该怎么办了?下面介绍实操,即个人经验。

两点,非常简单。第一,承认自己的需求;第二,管理好我们的期望。

承认自己的正常需求和欲望是前提、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反对压抑自身需求去迎合外界的行为,比如乖孩子教育。如果我们压抑它,它会变成一个问题,承认它,它才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一个存在。在这个前提下,再管理好自己的期望。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管理自身对外界的期望值。比如,堵车、下雨时,我就会选择安安心心地听首歌,因为此时再焦急都没用。

有一句话叫做“懂得很多道理,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这些鸡汤道理的确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有人才会接受,其问题在于分崩离析,不成体系,按其操作就好比“拆了西墙补东墙”,房子依旧是破的。举个栗子,“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吧”这句话就只侧重个体内在需求而忽视和外界的联结,又比如“没有期待就不会有失望”这句话忽视个体内在需求而强调期望管理失误。

最后,分享一个彩蛋。所谓情商,没那么高深莫测,假如你够聪明,就会合理利用人性的这个特点。去鼓励别人、赞赏别人吧,点个赞、留个言,又不损失什么,对不对?还能让世界和谐,如此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何乐而不为?这不虚伪、这是人际的正常交往。前提依旧是,你内心不抵触,内心舒服永远排在第一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