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善良被捧场,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2018-04-09  本文已影响61人  一山一石而已
善良被捧场,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对电影《芳华》的评论很多,毁誉参半,有空我会写一篇真实版的《芳华》,这里只写一点对善良的认知。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都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刘峰是那么善良的一个人,但结局却那么凄惨。于是有家长甚至教育孩子,不要对别人太好,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比如我。

仔细观察这个社会,你会发现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在用一种防御的心理来揣测别人的行为,有的还是用主观恶意来揣测。自南京彭宇案后,几千年的善良民风一夜之间坍塌,老人摔倒再也无人敢扶,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南京某法院的耻辱。了解内幕的人知道,彭宇的确是撞倒了老人,但法院却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判决,误导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观。本来,人的善良应该是一种本能,是人自我救赎的需要,但现在异化为必须雪藏自己善良之本性,个个都佩戴起钢盔铁甲,深怕自身受到伪善或恶意的伤害。过去我经常会给乞讨的人一点钱,但现在不给了,因为我看了太多假乞丐的报道。但真实的需求大多数人还是愿意付出的。记得在九几年的时候,那时我还在中文系,一天和主任在聊天,忽然进来两名学生,说要给一个物理系患白血病的学生捐款,当时我打开皮夹,只有400元,全部捐了出去,系主任也捐了400元,我印象很深。后来每一次捐款我都会积极参与。再后来,红会被质疑,我对共设机构的信任度急剧下降,于是,除了认识的朋友需要,我不再给陌生人援手。

自我反视,我失去了本来应当具备的善良吗?也许吧。正因为很多人和我一样,于是善良成了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一旦善良现身,就会被捧场,多么戏剧化的现实啊。善良原本应当像每天的日出一样正常,西方社会有宗教传统,善良成为人们的普世价值,民众多心怀善意,待人以诚,难道我们就不能在制度设计时呵护一下善良的举动?当有了制度的保障,善良才有机会从内心破茧而出,发育生长。

刘峰的所作所为让我们敬佩,这毋庸置疑,但这个社会如果把本当有的东西当作稀罕物,说明是一种反自然、反本质的呈现,我不愿意看见这样的现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