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发展演变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四
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
1、从“实质训练说”向“形式训练说”的回归:新形式训练说
自柏拉图以来,许多教育家一直倡导这样一种观点:教育不仅是授与知识,而且在于训练并形成能力。在18世纪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等人的合理理论,特别是在康德的批判主义认识论影响下,“形式训练说”形成了。这种学说主张,教育的目标不在于习得实质性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形式性地训练心智能力。而且强调,在一种领域中所训练的能力能够迁移到其他领域。“训练”即是通过学习材料,形成记忆能力、思考能力。裴斯泰洛齐认为,习得态度与方法乃是能力形成之根本。由此,19世纪“学科课程”的特色,就是以现成的学术体系为基轴的课程,向儿童强行灌输成人的逻辑与思维。他们的逻辑是,教材是有用的、必要的,是儿童长大成人时必须掌握的。
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形式训练说”逐渐丧失信赖,代之而起的是“实质训练说”。代表人物桑戴克和伍德沃斯,他们认为,学习社会中有用的知识。即运用活动分析法和社会功能法等选择教材,使儿童习得对长大之后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其二,丰富和深化儿童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中业已获得的经验,以求得成长。即提供有助于满足儿童需要、兴趣爱好的教材。
19世纪后半叶的“形式训练说”旨在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技能,以现成的学术体系学习现成的思考方式。换言之,以过去的社会、文化为教育的基础,是“着眼于过去的教育”。
20世纪前半叶的“实质训练说”则以现成的成人社会为模型,使得儿童自然的溶化于成人之中,以求得现存社会的进步。换言之,以现实的社会、文化为基础,是“着眼于眼前的教育”。
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有“新形式训练说”,必须基于思维的创意和跃进的技术,培养儿童的探究态度与能力。换言之,当代的教育,必须是“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由此来看,“新形式训练说”,是实质训练与形式训练的扬弃与统一。
20世纪60年代,两种现代课程思潮----学问中心课程思潮与人性中心课程思潮----相继出现。前者作为新课程开发的革新课程,突出了有组织的学科知识结构的课程,这种知识是各个学术领域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或法则。后者则强调体验与活动的重要性。我们需要的是,学生习得各门基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训练思维、判断、问题解决等能力,从而能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形成有效的智力与知性。
2、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直接体验说
“形式训练说”把课程进行专业分化,种种科目各自并列。不充分考虑儿童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及能力,教授与他们无关的抽象知识。“实质训练说”就是从改组这种远离现实、多门类固定划一的学科课程开始的。从实际训练的视点出发,编写与实际生活有用的具体知识的课程,知识与能力内在的统一与儿童人格的课程,促进儿童自发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这样,由学科中心课程变成儿童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课程由旨在拥有学术知识(不含思维能力),到社会有用性与基于儿童兴趣爱好的知识(不含社会行为),到以知识(拥有原理、基本概念的结构化知识)、锻炼探究态度和探究能力为主旨,不断发展。
重视儿童活动与体验的课程思潮与实践,在19世纪后半叶以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最为突出。对整个20世纪的学校教育产生力巨大影响。从“儿童中心课程”、“问题解决学习”、“设计教学”,直至今日的“课题学习”、“服务学习”、“综合学习”等等,仍然在生机勃勃地发展着。
建构主义是对传统的学习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多尔(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强调,“学习不是行为变化,而是基于人的反省性思维的人的成长”。“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训练的过程,更是理解与创造的过程。建构主义关注知识的主观与客观、知识的接受与发现、知识的明确与默会等辩证统一,主张建构一种开放的、丰富的教育关系,展开基于真实的问题情景的种种课程设计,诸如案例学习、项目学习、服务学习、投入学习等。关注知识与经验、过程与结果、生成与预设、主动与互动、自主与合作的内在统一。主张打破传统的“传递中心的教学”,建构一种体现人类学习传统----“修炼”与“对话”---的“对话中心教学”。
3、从“线性模式”向“非线性模式”的转向:课程模式说
我们正从强调技术性、精确性和确定性的课程发展的线性模式,转向注重非技术性、形成性和不确定性的课程发展的非线性模式。
现代课程论的特质是线性的,根植于经验主义、科技主义与实证主义,它的宗旨是预测与控制。而后现代课程论则企图解构“行为目标”、“标准化测验”、“量化研究”及一切科技主义。它崇尚非线性、模糊性、不确定性。
派纳说:“课程不是自然的事物而是文化性的”,即“课程”原本就是基于教育过程的一种“文化创造”。
本章节关于课程的信息量太大,无法更多的自主发挥,但是明白,“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是与人们的认识观念的发展变化相契合,课程建设汲取着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适应于今天的教育要求。伴随着新的高考改革,课程建设也就永远在路上。
王保庆 2017.12.1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