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35干就完了
今天观摩T老师案例咨询,感觉整个过程酣畅淋漓、柔情似水、走心为上、受益良多。但在观摩之前我还跟宫老师发信息说:
上午9点开始听T老师的观摩,我有点儿受到了阻抗,这个时间我是要读南希的,我深深地被南希扰动了,读不完南希,总感觉缺点儿什么,这是什么道理?好像也是一种防御。
J老师回复:
真希望我也能有这个状态,我是读书受到了阻抗,这两周都没读完。
我回复:
我仔细盘点了一下,读书笔记至少写了有12万,我可能比较珍惜这个感觉。然后我希望能完整的把这个感觉顺下来,然后移植到读认知疗法和发展心理学上。感觉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你可以觉察下,在防御什么?
我现在有种莫名其妙的压迫感,被南希压迫的喘不过气来,读不完这本书总有种无法释怀的感觉,一直在心里面骚扰我。发展心理学马上要开始了,那么厚厚的一本,而且前两章由我带领。而更详尽的结构化在认知疗法那本书里也等待着我去探索,有点儿小焦虑吧。然而我也期待田老师带给我不同的答案,尽管我不是特别懂格式塔流派,但我我想基本原理应该大同小异。带着这些困惑,我观摩了田老师的咨询。
整个过程我感觉到非常流畅,更直接的体验是咨询师的风格是柔情似水、攻心为上,后来我重新觉察改成柔情似水、走心为上更为贴切。
我深深地感受到咨询师聚焦来访的感受,绕过来访的症状去看症状背后这个活生生的人,甚至他的人格结构,让来访说出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动力去探索。
说到别的事情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法特别多,不知道哪一个想法更重要,充满了冲突和挣扎。但当来访谈到成长的时候,有一种渴望,是不冲突的,是不挣扎的。咨询师一下子抓住了这个关键部分,将来访成长的动力源头一下子挖掘出来,这个点是很感动我的。
咨询师通过与来访不断的探索发生了什么事,体验到了什么感觉,最后学到了什么变化,从而最终引发一个知觉重组。
之前代老师说我的思维是抽象的,总是无意识的去概括规律。T老师的咨询引发了我对过往观摩认知和精分的思考,我粗略的感受到:
认知流派:节奏感更强,更结构化,更聚焦目标,疗程似乎也更短。通过识别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通过发生“顿悟”实现知觉重组,撼动核心信念,从而修缮甚至改变人格结构,提高安全感。如果严重一些,也需要多几个疗程进行巩固。
精分流派:将当下的冲突归因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通过大量的情感宣泄,去寻找童年里黑屋子里面并不存在的猫。这只猫就是知觉对感觉的扭曲构成,即疗愈内在小孩,看见即疗愈,更强调前后呼应,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也是发生知觉重组过程。感觉上是形散而神不散。
人本流派:聚焦来访感受,绕过症状去关注这个活生生的人,让来访自我探索,自我成长。随着来访的成长,最终实现知觉重组。因为有了足够的爱,安全感得到大幅度提升,看问题更接近事物本质,内心的冲突自然减少,乃至症状的完全消失。
在观摩中我深刻的体验到,流派不重要,咨询师对咨询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适合彼此的关系,匹配度很重要,因为所有流派的核心环节都是知觉重组。
如何把自己体验到的知觉重组体验,用更详细,更结构化的步骤,转化为与来访的关系互动中良好的感觉,有序推进,最终发生顿悟,是我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观摩体验中,我完成了对咨询的概括性认知,也感谢南希给了我一次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机会,我终于完成了对南希老师的臣服。
由此我完成了对父母的臣服,臣服于命运,也臣服于跟各位老师的缘分,让我学到这么多,成长这么多。
由此,我寻到了自己的方向,就是深入挖掘认知疗法,因为我曾经的气质是弥漫的、离散的、天马行空的;但这并不是真实的我,这其实是一种防御——不愿意碰触真实;现在的我是经过了整合的,是从黑暗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我不太恐惧黑暗和真实,我更需要一种紧凑的节奏,脚踏实地的走好这一程,一步一个脚印的。
等我把认识疗法运用熟练了,慢慢的也可以整合别的疗法,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都是需要慢慢积累的事。
在T老师的整个咨询过程中,我一个深刻的体验是:在就是疗愈。就像我在蓝橡树平台一样,在就是疗愈,就是成长。
观摩完之后,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释放。此前一般中午是不吃饭的,今天兴致很高,就做了一盘青菜,吃了半碗米饭,感觉非常惬意。
迷糊了十几分钟,看到J老师发信息给我:
看到Z老师后来上线了,是突破了防御吗?
我回复:
T老师无意之间回答了问题,是增添了内心的容量,允许多视角看问题;也许就是可以不那么着急了,可以允许自己慢一点。
不问结果,干就完了;因为结果伴随干的过程同时存续。
精神分析读到第十三章了,再有几天就读完了。马上要开始阅读认知疗法和发展心理学,希望能带来好运气。
这是我写给自己的话,也是写给来访的话,也一并谢谢各位老师的扶持,因为你们的帮助,我变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