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志愿者项目: 做一次跨文化的体验

2016-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酥盒

笔者是一名刚升入大二的学生,在大一结束的暑假里选择了AIESEC的海外志愿者项目,前往了印度做支教的工作。这样的支教工作大家都懂,尽职尽责的去做,问心无愧就好但也不会有什么太多的体会与收获。好在笔者去印度的时间赶得非常巧妙,接连碰上几个不短的印度法定节假日,从Shiva festival 到 national day 和 Brother day,  我也正好利用了这段时间,周游了印度北部几个重要的城市。我想通过这篇小文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印度的见闻和体验。笔者的文笔很不好,还请大家见谅。

笔者是初高中都教,本来说好的是教生物的,到了那才知道整个小学校的理综都归我管了(这点印度和中国很像,文理分科,理科物化生,不过我教的学校里没有选文的)。 先给大家看看我教的孩子们。

z

因为我的学校在印北,那里的孩子长得都还不黑,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还有很多人有一定的中国血统。


先说一下,比较喜闻乐见的中印关系吧。不得不说因为国人对印度知之甚少,加上媒体对印度的报道和“黑阿三”的传统,大家总是对印度抱有落后、危险的印象。(到也正是因为对印度的不了解,坚定了笔者去印度的信念吧。) 反观印度呢,虽然印度的官方对中国的态度一般,还动不动甩个锅给中国,不得不说印度百姓对中国的态度普遍还是不错的。

这样不错的态度,倒还真不是多喜欢中国,更多的可能像是对中国的畏惧,有种无奈的感觉,加上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文化渊源,使得印度人民更珍惜这份友谊罢了。

关于中印关系印度人和你聊到的大概也就是这几种情况:

1印巴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成天帮着巴基斯坦? 笔者到印度的第一天打TUTU车的时候就被司机锡克大哥问到了这个尖锐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频率算得上是最高的了。

2克什米尔:你们什么时候把克什米尔还我。这个克什米尔就是印度人民心中的钓鱼岛,藏南啊。

3关于一些中国的黑新闻。我听过最离谱的就是我的学生问我:中国为什么出口給印度塑料大米。起初我感觉是耳朵出问题了,直到再确认了一遍 plastic rice。他表示是在报纸上看到的。

还有一些涉及西藏,宗教敏感问题的这里就不提了


印度的富与穷

印度的贫富差距是巨大的,但印度富人与穷人素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源于印度特有的种姓制度。印度的富人给我的感觉特别好,他们谦虚平和,展示了极高的素养,丝毫没有中国暴发户身上的戾气。大概是得益于种姓保护下父亲是读书人,爷爷也一定是读书人,爷爷的父亲更是读书人吧。而那些穷人甚至是所谓的“贱民”呢,丝毫不会为自己的身份所羞愧,更是不思进取。

印度的乞讨文化是有特色的。印度的乞丐不会对你的施舍表示感谢,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应得的,相反他们还认为他们给了你一个行善的机会。、


印度的宗教

瞎发几张图给大家看一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