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系人

漫谈干系人识别管理

2017-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DnA社区

【原创】作者:Stone,ThoughtWorks PM/BA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私信留言联系)

啥叫干系人

1984年,R·爱德华·弗里曼在《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一书中,对干系人的定义就做了一个基础性的解释:所谓「干系人」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会影响组织目标或被组织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把“组织”范围界定为“项目”,那么显而易见,项目干系人就是项目中影响项目目标或者被项目影响的团体或个人。对此,项目管理协会出版的《PMBOK》中是这样描述的——项目干系人是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受项目实施或完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尴尬了——干系人

干系人的识别管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不仅作用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而且干系人识别管理的质量对于项目交付本身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项目影响力巨大的一类强干系人。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曾经发生,现在仍然会发生的尴尬场景:

不知道现实中曾经的你有没有像小王,小李,小郑这样,遭遇过类似的关于干系人识别管理的尴尬?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和项目交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就很可能会让项目的交付功亏一篑。那么我们该如何管理识别项目中这样或那样的干系人呢?我们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解决上面这些类似的尴尬问题呢?

看,干系人在那儿

首先从干系人识别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为难小王的项目经理和技术组长、处处刁难的业务负责人、对工作效率不满的客户,都属于参与模型中那一类“持不同意见者”。他们在项目的特定阶段对于项目里的人或者事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与我们所期望的状态有较大的分歧,而且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时不时的表现出来,诸如各种不爽、牢骚满腹、爱答不理、指手画脚,甚至于在公开场合制造各种尴尬和难堪……

如果将对于项目的支持与领导的观点视作“主流”,我们和与我们持有相同支持与领导观点的干系人(借用一部影视剧里的称呼),就或许可以被称为“小主”。那么“持不同意见者”所持的漠不关心和抵制观点,或许就可能会成为“非主流”,而“持不同意见者”(借用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应该属于那一类“分歧者”。犹如电影中一般,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必定会上演此消彼长,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情节,而现实中“小主”和“分歧者”之间也注定会有精彩绝伦的对手戏不断上演。然而,正如戏剧中随时出现的与主流博弈的角色们一样,分歧者类的干系人,往往不是“有钱”,就是“有权”,甚至有时两者兼而有之。

如果放到四象限模型中归类,“分歧者”就属于我们不想管而又不得不管的那一类重要干系人。于是乎,正如大多数电影情节一般,我们拿出了行囊,开启了关系人管理的漫漫征途……

干系人——您好

功夫的修行里有这么一句行话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干系人的管理实际上也有类似规则,也是这么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整个管理的过程不仅强调各种外家招式功夫,既对干系人管理方法和技巧演练,也注重内功修为,既对干系人心理的分析和把控。

首先聊聊对干系人心理的分析和掌控。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与“分歧者”之间冲突的来源,通常起源于对彼此的误解,或是利益上的纠结,或是其他一些有时看似非理性的爱恨情愁…… 那么怎样可以首先从心理上避免类似的冲突发生的,把握干系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容易的了解对方,获得彼此的信任呢?答案就是“同理心”。心理学上讲,同理心情商(EQ)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就在于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将心比心,这样你就知道对方为什么会那么想,从而更能理解对方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快速建立同理心的方法:

聊完心理的分析和掌控,我们就来说一说对于干系人管理的策略。谈到对于需要重点照顾的“分歧者”干系人的管理策略,就像电影里描述大多数“主流”与“非主流”的戏剧冲突的最终结局一样,无外乎以下几种:

  1. 上对下,其实就是说借助更高权势的“小主”对“分歧者”类干系人进行管理,比如说,业务负责人的顶头上司是“主流”的坚定支持者,面对不肯合作的业务负责人,我们就可以对顶头上司汇报各种与业务负责人的“分歧”,从而要求调换另一位负责人,或是请上司对其来一次深入交流,力求暂时的风平浪静;

  2. 中对中,就是一种平行左右的战略格局,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利用与“分歧者”干系人亲近的一类“小主”为我们进行游说,增加影响,类似于用第三方现身说法的形式为我们做广告。比如说,在与“分歧者”干系人亲近的“小主”共事的过程中建立我们秉公办事、认真严谨、以德服人的光辉形象,使得这类“小主”可以为我们不断在“分歧者”干系人那不断鼓起耳旁风,为我们“歌功颂德”,更可以在遭遇“分歧者”干系人的刁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为我们化险为夷奠定基础;

  3. 下对上,更多的强调一种变革者的姿态。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民主投票,少数服从多数……例如,在类似于方案拍板、计划定夺的会议中,面对众多干系人的条件下,少数服从多数加上私下谈心的拍板模式,往往可以迅速取得想要的结果。之所以要加上“私下谈心”是因为在一场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少数服从多数之后,对于持保留意见的“分歧者”干系人的类似于心理按摩似的沟通对话是极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让来之不易的“和平果实”在往后的日子中拥有一个相对顺畅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体现对“分歧者”的利益关切,防止不经意的暗涌成为溃堤之穴,让辛苦的工作功亏一篑。

不难发现,在上述几种管理策略当中,无论是与“分歧者”干系人联盟的建立;亦或是左右“分歧者”干系人;又或者是迁就于“分歧者”干系人;充分的了解干系人关切点痛点,了解对方的核心利益诉求,求同存异共生共赢,会是所有管理策略成功的根本所在。那么怎样才能了解“分歧者”干系人,收集他们的核心诉求呢?

然而,在谈到与干系人的直接沟通,特别是与“分歧者”干系人的直接沟通时,我们往往都会感觉有那么一些手足无措,有那么一点纠结,甚至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处境艰难。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有限的沟通机会让来之不易的沟通,顺畅而充满成效呢?

干系人——不见不散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识别管理干系人是贯穿于整个项目周期的,其过程类似于一个闭环结构。从项目伊始的干系人识别管理到项目过程中的再识别再管理,整个过程循环往复直到项目结束——这样的干系人识别管理循环,也是良好的项目管理当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只有持续不断,不厌其烦的认真执行干系人的识别管理,才能使得我们如同电影里真正的“小主”那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立于不败。

备注:上面有很多故事都是虚构的,如果你碰巧看到过或者遇到过一样的,就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