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们都活成了“低品质的勤奋者”
从毕业的那一刻起,我们都开始变得勤奋。勤奋到每天会起很早花更多的时间打扮,挤最早的一班地铁,然后走很远的路去工作。我们也会下班很晚,匆忙的赶上最后一班地铁。
然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天都累的像条狗,感觉身体被掏空了,然而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并没有什么卵用。
01
昨天读到一篇《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的勤奋者》,瞬间被击中,亦步亦趋的印证着自己当下面临的点点面面。
来北京一周的日子里,夹着干瘪的钱包和充满赤子的银行卡,周游在繁华都市的高楼林立中。疯狂的投简历,厚着脸皮去每一个朋友那蹭住,和衣而睡。
看着他们日出而作、深夜而归,满脸倦意的对当下的生活充满抱怨,却从来没想过如何换一个生活方式。他们曾经可都是最有活力、最有情怀的人呐。
如愿的拿到了一个上市公司和一个普通公司的offer,纠结再三,哪个都没有去。或许我不太适合这个城市的节奏,亦或是我根本就不适合这种生活方式。不想朝九晚九之后,却没有闲暇之余自命清高和胡思乱想。
不过工作和生活本来不就是分开的吗?
无奈每天拥挤在地铁的人潮人海中,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可怕,它让每一个个性不同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让每一个有情怀有心思有梦想的人,都开始变得千篇一律。大家每天都按照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结识人脉,至少你自己时刻认为自己走在一个正确的成长轨迹中。
02
从踏入北京的那一刻起,也许我们就开始被这个城市的大潮所影响,就开始理所应当的觉得朝九晚九的生活再正常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也曾有过焦虑和无助,也曾想着改变些什么,但是生存往往让我们选择妥协,一如既往的朝九晚九。
你会在工作之余买很多提高技能的书,也会留意很多并没有实际路径的励志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你想了那么多,可你并没有做。你时刻在寻找着能配合自己定位的书和故事,说给自己听,也说给别人听。
你渴望着被领导了解你的博学和努力,逻辑思维的语音一天没拉下,不顾一切的逮着任何机会穿梭于各个互联网创业论坛会议,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链接。
你也许时常看北京凌晨四点的样子,也曾搭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然而这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你在一年一年的期许和目标中,花了五年或十年,依旧像现在一样在一个大城市苟且的生活着。为当初雄心壮志来这个城市的初衷截然不同,可你早已无力改变,只能一如既往的继续成为这个城市“低品质的勤奋者”。
可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做着相同的事儿,日复一日的所谓的努力勤奋着,当这些事儿都做了之后呢?涨点工资是真难,不是假难。这时候你开始衡量资历跟生存的关系,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较真儿的继续奋斗,不管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可能奋斗了十年,你都没有发现:
我们太注重奋斗的姿势,却从来没想过奋斗的结果。
03
抛开所有的生活方式不说,你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你的选择、你这些年按部就班的付出,究竟是为了一个怎样的终极目的。奋斗的从众?虚荣的满足?还是潮流的同化?
都不是,而是生存。
没有人规定只能通过朝九晚九的生活方式去生存,也没有人规定你不能寻求改变。可是当你一融入这个工作和拼命的大潮中去的时候,开始过多的衡量生存和利益的关系,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开始变得蹑手蹑脚。好像从你刚开始面试的时候,HR从来没告诉过你,你以后可以混的很好。
妈妈说,这就是社会的现实。
我知道,大多数人在这条所谓的“现实”的道路上过的并不是很好,可我们还要削尖了脑袋的去挣去抢,去继续不好。
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生活?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没有勇气另辟蹊径。
但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并没有规定了我们只能按照一种方式生活。
不去逃离现实,但是更喜欢去寻求一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有朝九晚五也有心情的短暂开溜,尽管会有打破常规的不作为,又如何?
也许未来十年、二十年成功的人里面没有你,但是你却会成为永远最懂自己、最懂生活的那一个。
人生的修行不是攀权附贵、追名逐利,也不是一味外在的寻找,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告诉你活着的意义,你迷茫、你抱怨、你怨天尤人、你一无所成都是合情合理的,当你某一天终于往内在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的时候,没有什么比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望更幸福的事情了。
保卫好自己独立的人格,保护好自己内心的渴求,然后幸福的“活着”,可能才是我们人生最终奋斗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