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教授之读经教育百问千答 七十五

2020-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器不成

        第七十五问:读经班各个儿童进度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

        答:现在的读经班可以分作两种形式,业余的和专业的。所谓业余的读经班,大体是一个星期只上课一次,一两个小时,所以比较难教,我提供一个可行的教学法,就是“三百读经法”,所谓“三百”就是三个“一百”。

        第一个一百是每天进度一百字。每个星期上一节课,老师就推进大约七百个字。

        第二个一百是把经文念一百遍。交待家长,辅导他的孩子在这一个星期内,把七百个字再念上一百遍。可以第一天念第一个一百字,第二天念第二个一百字,也可以一天把七百字全部念十五遍,七天也大约一百遍。

        第三个一百是给每个孩子一百分。会背的孩子当然给一百分,不会背的也给他一百分。因为他只要把七百字读一百遍,对他的身心成长都已经达到很高的教育目的了。所以教育不是要一个固定标准,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现实的程度往上升一步,如果所有的孩子都长进,这叫做蒸蒸日上。教育蒸蒸日上,我们就人才辈出,就天下太平了。

        我认为教育不要唱高调,要务实。家长在家里,或是老师在学校里,挪出时间,让学生每天把一百字读一百遍,这样叫做业余读经,这并不困难。但全国每个孩子每天把经典一百字的文章念一百遍,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们的社会风气就变了,我们国家民族就有前途了。

        不过有些家长发现,读经越多长进越大,所以就希望孩子大量读经。就是说每天读的字数多,重复的次数多,变成永远不忘,这必须有大量时间。时间一大量,每天四小时、六小时、八小时,乃至于十个小时的读经,叫做专业读经。现在全国渐渐有私塾的复兴,是全天侯读经的好地方。这种模式下,因为每个人资质不同,每个人加入的读经时间点不同,如果你规定了统一的进度,必然有些孩子跟不上,有些孩子闲来没事,所以最好是因材施教。

        在全天侯读经的班级里,每个人的进度是不一样的,老师考察每个孩子的能力,来安排他进度的多少。不同孩子读的书可能也不一样,同在一班里,每个孩子就读自己的书。那声音不是很嘈杂吗?不会的,孩子很有定力,他只听到自己的声音。或者说他同时听到别人的声音,但不会被干扰,甚至别人的声音也进入他的心灵中,将来他读到别人读的书时,仿佛也读过一样。孩子学习的能力果然和大人不一样,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用注意力来学习。大人是必须专注于一点才能学习,如果有别人的干扰心情就动荡不安。家长常忘了他小时候怎么学习的,总是以自己已经长大的经验,认为孩子一定要有共同进度,一定要在安静的地方才能学习,这是不通人性的。那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人,也都是大人,也都是用他大人已经败坏了的心灵来限制孩子的成长,所以对于所谓“教育心理学”,我们要彻底反省一下,不见得用“科学统计”的方法研究出来的心理学就是可信的,可能愈科学愈不可信,国为愈科学,离生命愈远。

大人的学习心态和孩子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机要用不同方法教,怎么能一样呢?现代西方人说他们很多元化,他们很开放活泼,我才不相信,他们没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在中国。中国古人教儿童就是你只管背,成就了多少治国平天下的大才?犹太人都是这样教孩子的,他们十三岁以前要背书的,一边上学一边关起门来背书,他也不对外宣传。为什么不宣传,你知道吗?他们怕别人知道了,别人也这样做了,他们还能主导世界嘛?(主持人:那您应该给他们办班,太没有情怀了)(笑)我是先在中国办班,(笑)但这种理论是世界性的,我也不自私,我也尽力向外国人宣导,哪个国家先接受,哪个国家就先出现世界性人才,将来就要领导世界。

        (主持人:您说到西方,确实有些说法,跟你是不一致的。比如在剑桥大学流传很广的那句玩笑说“学得越多,知道越多;知道越多,忘得就越多;忘得越多,知道得越少,我干嘛还要学习”。这几句话好像有点自我矛盾。)

        这种话头,明显是聪明人讲的,他故意利用言词的不稳定性,而增多了表意的多样性,让人各自有其理解,有点类似庄子。其中的学习、多、少和忘四个词,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前半段是讲初学者,其学所得,学得越多,知道越多,越好。后半段是讲等到有了大学问之后,生命渐渐成熟,便要忘得越多——或者把浅俗的不相干的,忘了,或者把所有知识变成智慧了,于是似乎知道得越少了,乃至于一无所知,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存乎德行”。所以这种“忘”,不是一般的忘记。“忘得越多,知道得愈少”,就是越不执着于原先零碎的生硬的“知识”,而是把所有学问融会贯通了,这岂不是学习的最高目的?这时候,也不必再学习了。因为这时生命与学问无二无别,一切学问从生命流出,无不中理,虽是一无所知,却是无所不知的。而世人不解, 以记得多知道多为骄傲,还是半吊子啊。但这种境界语,不可以用在我们所推广的读经教育上。因为读经正是学问的第一步,正是要读得多读得多,等到读得多了,接着还要理解知道得多。有了如此深厚的基础,才能谈到“忘”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连“知道得越多”的关都还没有过,还跟人家谈“忘得越多”,岂不是妄想?所以,没学问的人,还是先老实读经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