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写到老的故事每天写1000字

活着就要升级

2018-06-29  本文已影响68人  小狗_钱钱

今天来谈一谈教育分层,也算是对中美教育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当然,我既没有去过美国,也不了解美国的教育,这一切主要来自于《终身学习》这本书,在这里分享出来,也算是学习的一种消化吸收吧。

活着就要升级

这里要谈论的教育分层,不是指享受教育资源上的分层,而是教育是否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中国最早的科举制度,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使命——防止社会分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自从发明了科举制度以后,社会最底层的人,哪怕是世代务农的家庭,也有机会冲破家庭的牢笼,进入社会的上层。相反,贵族、地主等家庭,他们的后代,也总会有败家子,只要有人不努力学习,过不了科举的大门,就可能富不过三代。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因为科举而呈现出开放流动的格局,上面的人随时可能会下来,下面的人也有机会上去。

看完中国的教育,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房价,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均匀下跌,一环、二环、三环、四环,房价不一样。美国的房价却是断崖式下跌,在穷人区和富人区之间,可能就隔着一条马路,或者一条河流,但房价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也就是斯塔福大学所在的那个城市,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两个城市的名字就差一个字,中间就相隔了一条小溪,还经常枯水。不一样的是,一边住着当年的乔布斯、现在的扎克伯格这些人,另一边,却往往是黑人、拉丁族裔。紧挨着的城市,治安状况却天差地别,东边的城市有组织犯罪、黑帮杀人、枪击,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之一。另一边呢,治安空前的好。如果要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是打电话叫警察来的时候,警察来的时间不一样,帕拉阿图可能5分钟就来了,东帕拉阿图可能要25分钟。

活着就要升级

两个城市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呢?人不一样,培养下一代的资源不一样。在中国,不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有政府管理、监督。在美国,所有的教育都是当地社区自治,不要说是私立学校,就是公立学校,也不是政府拨的款,而是由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来供给的。换句话说,房价高的城市,房产税、物业税自然就高,学校的资金也就充足,相反,房价低的城市,学校资金缺乏,教育自然就差。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分层,是不是很可怕?(是不是感觉不到差异?那就对了,因为好戏在后头)

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国教育,会惊讶中美教育的差异,而如果我们了解美国教育,会经验中美教育的相同……看起来天差地别的教育,怎么突然有相同之处呢,我们来看一个书中举的例子。

假设有这么两个人物,一个是中国学生叫小明,还有一个是美国学生叫大卫。先来看小明,小明是典型的从中国西部山村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成绩自然是没得说。可是当他到北京后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视野非常狭窄,没怎么接触过课外书,而且土里土气的,不会穿衣,不会说话,见到女孩子还脸红。

活着就要升级

我们再来看大卫。大卫家境不错,比起小明做最难的数学题,他差远了。但是大卫涉猎很广,体育方面,游泳、击剑、高尔夫全练过,水平也不错。各种才艺,画画、钢琴也会。经常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还当过学生会主席,还特别有爱心,经常到敬老院照顾老人。

在我们看来,小明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大卫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的产物。小明很苦、很惨,大卫很幸福。真的是这样吗?

不知道的人,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真正了解美国教育的人,就知道它们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应试教育。只不过小明自古华山一条路,所有的努力都是奔着考试去的。而大卫呢,他干这么多事,其实也是疲于奔命,他也是为了达到美国所谓的常春藤盟校的入学标准,才去干这些事的,并不是他对每件事都感兴趣。

活着就要升级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大卫的处境,实际上还不如小明。因为小明面对的是确定性的未来,也就是说,只要小明考得了高分,就一定有机会上好大学。可是大卫不一样,不管他学习多少东西,最终是否能进入常春藤盟校学习,都是说不准的事。

有人说常春藤盟校不公平,万维钢老师却说,这很难讲,为啥?因为常春藤盟校全部是私立学校,他们从来没说过自己要公平,甚至连招生规则都是不确定的,从来不公布按照什么规则来招生。甚至连招生办的主任,退休后到外面当大学升学顾问,都说不清楚那些学校的招生规则。连内部人都说不清楚,那还存在什么公平不公平哦。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前是以传统的眼光去看待美国教育问题,现在我们回到美国的历史中,去看看这些招生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但是它却有一个民族的主体,这些主体认为,他们就是这个国家的精英,是主流阶级。随着这种族群主流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觉得哈佛、耶鲁这些大学,是要培养他们的孩子的,他们的下一代还要当国家领导人,所以不能让其他族群的孩子轻易进来。但又不能明摆着说出来,于是就设立了一个门槛——哈佛、耶鲁这些大学开始考希腊语和拉丁文,其他族群在公立学校不教这两门语言,自然就考不上。

活着就要升级

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这样不行,这好比森林里只有羚羊,没有狮子,这样一来,变相的伤害了自己的族群。于是一战之后,就取消了希腊语和拉丁文考试,结果其他族群就开始起来了。

这一放开,犹太人在常春藤盟校的入学率,从7%一直上升到20%,在哥伦比亚大学,一度达到了40%。这样主流精英又不干了,觉得这样,自己孩子的机会就被剥夺了,于是,又搞出一套标准,设立了一大堆限制性的条件,这样就把犹太学生的比例给降下去了。就这样反反复复,他们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保护自己族群的利益。

演化到现在,一个美国高中生,如果要向上常春藤盟校,怎么办?三条路。

第一条,有特长,尤其是体育特长。什么体育特长?符合主流族群文化标准的特长,比如击剑、花样滑冰、高尔夫。这些项目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秘密——它能把有钱的家庭挑出来,因为这些项目都是用钱堆积出来的。

第二条,家长是校友。有一句说是这么说的——“一代藤校,代代藤校”。如果父辈上过哈佛,儿子上哈佛,自然就要轻松得多。话说,新生入学的时候,必须经过一道关,叫校友面试。

第三条,捐款。在我们看来,大学就是一个工具,毕业了就完事了。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学校,不是这样的,校友和校友的孩子跟学校保持着长期的关系,甚至终身保持着联系。而且,校友捐款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捐款人的孩子,甚至是族群,自然会受些优待。

知道了美国的教育,以及它的历史,我们再返回去,看看小明和大卫,就会知道,看起来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应试教育,更惨的是,小明式的应试教育,最底层的人至少还能看到一点希望,而大卫式的应试教育,那样的社会分层,简直就是高高的围墙,想要翻越它,太难了。

看了书中的描述,除了一些客观标准,戴在我们头上永远也拿不下来的紧箍咒,更可怕。尽管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很难,但还是要努力向前拱——毕竟,人活着就应该升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